也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那一边。这一现象很奇怪,每一届进士都有不同的想法。正在这时,一个内侍带着两个小黄门进了崇文院,径直到徐平面前,道:“郡侯,官家正在天章阁,招您入对。”徐平起身行礼:“阁长辛苦。”今夜是徐平任龙图待制的第一次当值,说实话,皇上赵祯不招他才不正常。以前为庶官的时候,等闲跟皇上都见不上一面,更是基本没有两个人单独谈话的机会,因为没有那个职责,也被认为没有那个能力。哪怕是在馆阁值夜时入对,也是给其他学士补充,自己并不能单独发表意见。现在身为侍从官,两人可以私下谈话了,这才是待制以上官员跟其他官员比最优越的地方,意见可以直接影响皇上的决策了。如果以徐平前世的政治身份作比喻,待制以上就是中央委员,真学士以上则就算是委员了,宰执则是常委。待制以上的官员,才算是进了决策圈子。来的这位是真正的阁长,带着提举天章阁的差事,中级内侍称呼“阁长”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徐平与他不熟,一路无话,只是跟着前行。天章阁收的是真宗皇帝生前的御笔之类,当然也有图书,是纪念性建筑。皇上赵祯没事的时候喜欢在这里读书,有的时候也在这里招见近臣。阁里灯火通明,旁边听候使唤的内侍并没有几个人,显得有些空荡荡的。徐平见过了礼,赵祯吩咐赐座。内侍上了茶,赵祯随口问道:“听闻条例编修所教导新招的三司公吏,这几日已经完毕,都分到下属衙门去了”徐平躬身答道:“禀陛下,已经分下去了。”赵祯笑着摆了摆手:“我们私下说话,你不必拘束,我们不是外人。”徐平谢恩,神色有些尴尬。这个度很不好拿捏,随便了让皇上觉得不守礼仪,过于拘束了又让他觉得生分,这种应对真不是徐平擅长的。好在赵祯知道徐平的脾性,也不强求,问道:“下午谈论政事,吕相公说起了三司公吏的事情,说是你太过独断,不许其他人插手。吕相公的意思,你这样恐落人话柄。”“确有此事。先前三司的公吏勾结舞弊,牵连到了许多朝中权贵大臣,不过一是没有实据,再一个涉及太广,最后便不了了之。为了此事,判盐铁勾院的郑戬还跟我闹了不少日子的脾气,实在追查不下去才算了。这次公吏分配衙门,我怕重蹈覆辙,便以兵案按照各公吏学习时的表现为根据,直接分下去了,没让别人插手。至于落人话柄,其实这事情只要我做,怎么处置都是会让人说的,毕竟公吏里还有不少官员子弟。”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徐平怕各司官员在培训的时候就各自拉拢,把跟自己有关系和听自己话的拉入自己衙门,培育根基。尤其是开拆司的吕公绰几乎不掩饰这一点,徐平便干脆由兵案统一分派,把关系近的人特意打散,那个陈正平更是被发派到了城外场务去。这些细节赵祯自然不知道,也不可能让他知道,有的事情能说,有的事情不能说,官员心里都是有数的,不然自己会招来无穷烦恼。如果让赵祯知道了下面官员如此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必然会兴起风浪,而徐平手里又没有证据,到时候自己尴尬。听了徐平的话,赵祯道:“你如此说,我心里就有数,此事你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寇瑊已经年老,三司的事情你多管一些,要勇于任事,不要有顾虑”徐平实在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只好道:“臣一定用心”“三司交到你的手里,我也放心。从上月驱逐了舞弊的公吏,这个月京城场务收入多了三十多万贯。每月三十万贯,一年就近四百万贯,朝廷岁入才多少触目惊心”这件事情赵祯在朝堂上没有说,也没有责问大臣,但并不代表他心里不在意。这个时候说起来,犹自愤愤不平,声音都高了起来。其实真要抓得严,每个月能够多出五十多万贯来。不过物极必反,徐平有意放宽松了些。免得让下面人不满,给他们填补以前亏空的机会,也给后面上涨留下了空间。一年这么多钱,当然不都是被官吏贪污了,更多的是白白浪费掉了。每贪污一贯,就会造成十贯的损失,京城多少官员向这里面伸手,一年几百万贯就跟玩一样就不见了。这些事情徐平更加不能说,只好默不作声。赵祯道:“以后京城里的场务,你看紧一点,还有那些新开的场务,万万不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三司这里多收一分,便会向民间少收一分,少收这一分不知就救活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这不是小事,你务必用心”“臣领命。不过在京场务,还是由库务司看着,关键还是要看他们。”赵祯摇头:“库务司监察在京场务,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他们一无所知。平常就是奏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场务里的事务他们如何懂得三司多管一些”此时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的是郑向,徐平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个外甥周敦颐,小小年纪竟然爱莲说就写了出来,徐平前世还背过的。周敦颐八岁父亲去世,从那之后就是跟着郑向生活,此时也在京城里。还有一点让徐平很惊异,原来周敦颐的母亲是改嫁过的,他们两兄弟是同母异父,兄弟两人的姓还不相同,一起被郑向养大。寡妇改嫁在这个年并不稀奇,像范仲淹还会给本家族改嫁的寡妇嫁妆,并不会岐视。徐平奇怪的是周敦颐是二程的授业恩师,而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那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偏偏是二程中的程颐说的。这样说让自己的恩师脸向哪里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周敦颐在后世的名声太大,徐平对郑向也一直礼貌有加。对这些名人,徐平是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读书人的嘴,一不小心自己就会成了恶人,何必惹那麻烦赵祯话里有些让三司夺库务司权的意思,徐平不好发挥,只是嘴里答应。本来是库务司分三司权,现在又反过来,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反复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赵家的祖宗家法,机构叠床架屋,就是为了方便这种时候随时调配官员职责。徐平到底是臣,没必要自己凑上去迎合这制度。第181章 天章阁夜对中又问了一些目前三司现在的情况,赵祯才从袖子里取出两本书来,问徐平:“国子监和都进奏院印的这两册书你看过没有”“看过。”徐平老实答道。赵祯点点头,又问:“那这两篇文章你怎么看”每本书里又不是只有一篇文章,徐平想了一会只好老实问:“不知陛下说的是哪两篇书微臣看了,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国子监书上的那篇欧阳修的原弊,都进奏院书上的里正衙前论,这两篇文章明摆着对着来,怎么回事原来你三司刻书局,印的书上都是具体事务,从来没有出过这种事情,这两个衙门的书却喜欢议论朝政。”徐平心说,我三司的刻的书都是实事,可皇上你也不看啊。这种事情瞒不了人,有时候殿上议事的时候,会拿三司刻书的内容来说,赵祯经常不知道。这不稀奇,就三司出的那书的内容,不是对政事很熟的人看了就会打瞌睡。另两个衙门就不同了,尤其是国子监出的书,先不说内容,文章都是出自名字手笔,光词句就吸引人。仔细回想了两篇文章的内容,徐平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两篇文章都不是无的放失,只怕本来就是针锋相对的。欧阳修文采飞扬,然而文中内容却并不出奇,无非还是老生常谈而已。他说如今朝廷农政,其弊有三,一为诱民之弊,一为兼并之弊,一为力役之弊,治弊之方,无非还是轻徭薄赋,让民休息。而进奏院所讲,则是不久前中书所定的乡役变化。里正衙前为重役,因为此役倾家荡产的不少,中书改为此役两任无过犯,便可补军将,由差役改为公吏,食国家俸禄,民间不再受害。欧阳修说诱民之弊,而都进奏院就说役改吏的好处,正好针锋相对,只怕不是无意。”“正是如此。你如何看待两家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有失偏颇。”赵祯笑道:“你就是个滑不溜手两不得罪的性子,现在我们君臣说话,忌讳什么朕倒是以为,那个欧阳修讲的很有道理,正切中时弊。都进奏院所讲,虽然是德政,但总不是个长久路子。欧阳修让朕节用爱农,难道不该皇宫里节俭一些也是应该的。”徐平很是沉吟了一会,欧阳修讲的一切确实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基于在乡村依靠小自耕农的基础上,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但大宋立国不抑兼并,乡村的统治基础早已经不是自耕农,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听起来正确,但与实际完全不搭,这正是他们这些没有实际从政经验的读书人特点。新兴起的这些读书人,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是从书本上得来。具体到农业政策上,一个方向是回复三代之治,恢复井田制。另一个方向则是怀念唐初盛世,跟军事制度结合起来,重新回到小自耕农为主的时代,同时再行府兵制。后一种对君主来说,很有吸引力。大宋立国,从太祖之后对外作战便屡战屡败,唐初军事上对外族的八面威风便令人神往,一心想重现那个时光。后来的很多改革,大的方向上都是想向那个时代靠拢,奈何时移事易,弄出来的都是怪胎。以徐平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井田制的本质不是要回复奴隶制度,而是集体制度,以集体化的生产代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均田府兵制则完全相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做为国家的支撑。这两种方向都不能说错,问题在于不合时宜。如今的现实是朝廷的乡村政治基础正在这两者之间,向哪个方向靠都不可行,只会把乡村搞乱。想了很久,徐平才道:“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尽管说,今夜我们君臣说说心里话,不用忌讳什么”“那我就直说了。”徐平尽量斟酌着措辞。“对于欧阳修的说法,只能说,讲起来都是道理,做起来却无处下手。一点一点说。所谓诱民之弊,如果是僧道这类袖手而坐不事耕作的人,坐食厚利,确实不当。他们过得富贵逍遥,是有诱民不事劳作,游手好闲的弊端,严禁是应该的。但为兵为吏,总还是为朝廷做事,不可混为一谈。只要用心,就不应当使公吏军兵成为游手懒惰之民,而应该成为朝廷柱石,做不到就是官吏不用心。至于兼并之弊,朝廷虽然不抑兼并,但赋税一向科于上等户,不能由于有官吏舞弊就说这政策不对。抑兼并怎么抑难道能够收天下之田,重新按丁口分配陛下,这事情做不来的。”在这个年代玩土改,又不是改朝换代,这不是要天下大乱吗徐平有前世记忆,自然知道农村土改的艰难,唐朝立国时授田也没动世家大族的利益,更不要说这个时候连世家大族都没有了,这样一来就是把全天下有土地的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至于力役之弊,依欧阳修所说,又不要朝廷招公吏,又要减力役,那怎么办乡村的事务朝廷不管了,交给谁管莫要说天下都是良民,没有作奸犯科的。不设官而民自治,那只是说说的,天下间哪有那个道理”赵祯皱着眉头,有些不高兴。他对欧阳修所讲的本来挺欣赏的,谁知到了徐平的口里全无是处,这话听着就有些不入耳。沉默了一会,赵祯道:“如今天下无事,但朝政没有什么起色,上下怨谤极多。朕登临大宝,必定要有所更张,岂能如此因循下去欧阳修所言或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总是要改,要改就是对的上月朝廷下诏让天下臣民上言,只有李淑言十事,算是用心,其他官员都是虚应故事,没有什么用处。”李淑是李若谷的儿子,此时任知诰。他所上的十事徐平也看了,看起来华丽,洋洋数千言,但可操作性实在是很差,并没有比欧阳修高到哪里去。里正衙前由役改公吏,徐平属下的兵案是具体操办的衙门,他说得多了,反而让赵祯的心里有些不该有的想法。一时气氛有些尴尬。第182章 天章阁夜对下赵祯也觉得气氛有些不对,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夜色,缓缓地道:“先帝迎天书,东封西祀,铺张有些过了。天圣十年,事事都因循前朝先例,积弊已深,现在是不改不行了。如今朝廷年年亏空,上上下下又粉饰太平,这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自我亲政以来,屡次三番下诏广开言路,无论士人布衣,只要所言有利于时政者,都不吝惜赏赐。可只有李淑等了了数人,忠心王事,上了改革时政的奏章。唉――”徐平站在身后,也不知道该怎么接口。这个年代说改革,实在是要去过刀山火海,徐平还真没那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