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3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09(1 / 1)

了旧的公吏,光三司属下的场务就不知道要多出多少收入来,趁着这个机会三司还不使劲花,全部交到国库里一是会把朝廷官员吓着,再一个是绑了自己手脚。石全彬不知道徐平哪来的信心,半信半疑:“已经跟店宅务说好,暂时先住他们那里没租出去的空房里,新建的房子也很快就好。”第158章 三司新人瓦蓝的天空中一点云彩都没有,好似用水洗过,蓝得让人心醉。太阳爬到了半空,点缀在这碧空上,无遮无拦,愈发显得光芒万丈。院子里柳树上的嫩芽已经绽放开来,新生的叶子鹅黄色,沐浴在阳光里,站在树下仿佛能够听到它们在春光里的笑声。柳树下,条例编修所的院子里,站了七八个人,正互相拱手问好。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颔下微微有些髭须,打着罗圈揖,满脸都是笑:“小弟陈正平,唐州人士,祖上传下来都在州衙做事。现在到了三司,以后诸位多多关照。”一个微胖的汉子上下打量陈正平,口中道:“我们几个,不是郑州的就是曹州的,离着开封府路程近,这才能够今天赶来。你一个唐州人,怎么也来得这么快”“朝廷用得着小的们,那是多少代修来的福气,自然快马赶路。我是昼夜兼程,才能在今天进京城,与诸位见面。”其他几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公吏们在自己州衙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网,身家富贵都着落在这关系网上,进京城一下子舍弃,要从头再来,有几个人能够痛快下决定谁到京城谁留下,州里的公吏们都是经过了激烈的博奕的。没想到还有陈正平这种人,一得到消息就拼命向京城赶,生怕来晚了。若说他是忠心于国事,没一个人会信,身为小吏,什么时候有这种觉悟了陈正平并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到处打招呼跟人结个善缘。都说小吏们目光短浅,他们懂个什么三司缺人才从州里公吏招人,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一辈子都等不来的机会。到了这一步,就说明三司里人手缺的厉害,运气好了来了就能得到重用。这种机会到了眼前,不紧紧抓住,还去计较一些蝇头小利,简直就是缺心眼。陈正平自己也是公吏,却绝不会犯这种小吏斤斤计较的毛病。三司的公文到了唐州,陈正平几乎没有任耽搁,交接了公事得了州里的文书便快马向开封府赶,路上连驿馆都很少进。甘蔗都是开头甜,抢在第一批,能够给长官留下一个好印象,能够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更能够选一个好差事。那些拖拖拉拉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来,那时就只能够嚼别人剩下的渣了。哪怕是小吏,做事也是讲眼光的,随波逐流有什么出息石全彬和高成端走到院子里,见几个人还有叽叽喳喳互相交换消息,高声道:“衙门里是清静的地方,不要在这里喧哗”几个人也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都乖乖闭了嘴,站在那里看着石全彬和高成端。陈正平眼乖,上前行礼问道:“敢问官人如何称呼小的唐州陈正平,原来在衙门里做个孔目,得了公文日夜兼程,今日才到了京城。”石全彬道:“我是条例编修所的提举官石全彬,这一位是编修所主簿高成端,你们在三司的日子里,没有分配职事之前,事情都是我们两人管。”一众公吏都是衙门里摸爬滚打出来,哪个不是人精听说这两位直接管理自己,急忙都上前行礼,话语间不忘了套点近乎。高成端脸色严肃,沉声道:“诸位,不是说三司把你们调到京城来,日后就一定能进入三司做事。郡侯有吩咐,最开始的日子你们都要学新习条例,在既定的时间内,把条例学得精通的三司才会留下。不然的话,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听了这话,几个外州公吏不但不担心,反而心里都出了一口气。回到自己州衙那简直是龙入大海,说不定比在三司做事还舒服呢。既然是这个章程,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开开心心在京城里过些日子就好,反正吃住都是三司付钱,行与不行都不需要在意。看了众人的表情,高成端已经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心里不由有些担心。事前他曾经向徐平提过这一点,如果不能够给这些人足够的压力,又有多少人会安心学条例呢等到了最后,一批批的人来了,又一批批地回去了,编修所怎么交待公吏,尤其是京城里面很多衙门的公吏也是要考核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当。考核公吏一般也是由学士院负责,再加上几个指定的官员,淘汰率并不低。当然公吏与官员要求不同,考核的内容也不同。简单说,公吏是具体做事的,考的是各种法律规条,衙门常例,而且主要是默写复述,与官员的考核重点不同。徐平的想法与高成端不同,这些人来了又回去又怎么样呢总是从编修条例所这里学到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终究会起作用。这么多人,总有要求上进的,只要三司给的条件足够优厚,给他们上升的渠道,就会有人用心走这条路。这种主动学习的人,比被逼无奈勉强留下的人可靠得多。强扭的瓜不甜,徐平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也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做这件事情,何苦勉强以如今的地位,徐平不需要急切地想着完成什么任务,他更在意的是把事情办好,尽量不留下隐患。有了退回去的人做种子,将来有一天,三司的制度和方法能够推行到州县去,也比一切从头开始好得多。淘汰掉的人才也是人才,废物也有废物的用处,不能浪费。陈正平看看周围人的表情,当然知道他们的想法,也知道机会到了自己面前。上前一步,陈正平向高成端拱手:“上官,请问我们怎么学习新条例什么时候开始呢要学多少时间”“这些事情以后再说,你们一路上来辛苦了,先带你们去看住的地方。”听高成端说到自己最关的事情,一众官吏纷纷道谢。辞别了石全彬,随在高成端和几个随行的兵士后面,出了衙门。石全彬看着众人身影,不由自主地摇头。这次事情太仓促了些,招来的人没有进行什么甄别,泥沙俱下,不知将来会是个什么结果。而新的条例也没有编修完成,更加没有人熟悉,教的人也要从头学起。若不是跟徐平接触多年,知道他是个老成稳重的人,石全彬对这件事情不会有半点信心。小吏们奸滑,这话可不是仅仅说说的。想让他们诚心实意地做什么事情,可是一点都不容易。你觉得自己手段高明,能让人心服口服,在他们眼里说不定就是个笑话。摇了摇头,石全彬心事重重地回到了房里。第159章 人手难题第二天,下了早朝,到盐铁司处理了一些公事,徐平和刘沆、郭谘二人便急匆匆地前往条例编修所。今天是第一批由京东西两路调来的公吏正式培训的日子,各司及下属场务的长官都眼巴巴地看着,等着徐平定出章程,好选人回自己衙门。突然少了一大半的人手,各个衙门这几天都忙疯了,急需人手补充。当然忙还在其次,更要命的是剩余的公吏忙了几天,发现办理的事情跟以前并没有多少差别,也没有什么办不过来需要拖延的,而长官又没有涨钱粮的意思。他们一合计,这样干下去自己捞不到半分好处,还有可能让朝廷看在眼里就此不加人了,于是慢慢懈怠下来,拖延的公务越来越多。长官们对这种消极怠工没有办法,只好想方设法补充人手。走到路上,徐平对郭谘道:“冶铸场里已经新铸了不少景祐元宝新钱,包括我们先前说的黑铁钱。前些日子中书定下在汝、唐、邓三州试行,这一两个月需要你过去盯着,有什么不妥的要及早改正。年前赵諴外任到汝州去任知州,他是三司老人,与我多年相识,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他帮忙。”郭谘满口答应。赵諴在三司任判官四年多了,最近终于外任,到汝州做知州。这一任知州做下来,只要不犯什么过错,就可以回到朝廷任要职。三司里的判官和各他各杂司的主管,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不然三司的这些差使干着实在是没什么前途。赵諴与徐平同年,平时关系也不错,这些郭谘自然清楚。有这么一个地方官帮衬,事情便就好办了很多。徐平道:“这半年你的事情很多啊,除了铁钱,还有茶法。方天岩已经到了京西路襄州,再过两三个月,那里的新茶就下来。在京西路北部怎么销,还要多花精力。这新的茶法是我们盐铁司提出来的,千万不能办砸了。”京西路虽然只是在太宗时候短时间分为南北二路,很快就又合并,但转运使官邸一向都有两处,正使在西京洛阳,副使或判官在襄州。实际上还是南北分治,不过全路钱粮的调配由转运使统一安排。正因为如此,襄州是京西路第二大州,很多分司衙门在那里。徐平又道:“还有,桥道厢军来了之后,上半年中书定的是让他们修建开封和洛阳两京的各种桥梁。在邕州,他们修桥铺路都用习惯了钢铁和水泥,到了中原自然也还是这样。这个月桥道厢军的人要在城外赤仓镇那里建场,用的生铁都是从舞阳县运来。你去看新铁钱,顺便到舞阳县那里看一看,由桥道厢军的人跟着,看看他们的冶铁场怎么样。”舞阳县属许州,此时已经有鼓冶场,本就是三司管下的产业,属郭谘治下,他去那里看名正言顺。舞阳铁矿在中原地区算是品位相当不错的,就是在徐平前世,也跟安阳那里一起为中原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安阳此时为相州,冶铁历史比舞阳更要久远得多,也是此时大宋产量最大最重要的冶铁基地。不过那里离开封府的距离稍远一些,而且又没有舞阳方便的汝河蔡河水运,并不是首选。三人边走边说,进了条例编修所的衙门。“怎么今天这么多人各衙门都来了”一进门,刘沆就吓了一跳,不由嘴中嘀咕。徐平抬头一看,正厅里面坐得满满当当,知道都是来问新招公吏人手调配的。此事三司使寇瑊撒手不管,全权交给徐平处置,别的衙门都怕他假公济私,优先把人安排进盐铁司里,盯得紧一点也是人之常情。从官职上说,盐铁副使是三司里的第一副职,徐平就是寇瑊之下三司里面的第二号人物。别人心里纵然有想法,却并没有人公开置疑。进了正厅,一众三司官员向徐平行礼。见户部副使王惟中和度支副使李纮也在,徐平忙道:“两位副使怎么今天有闲”听了徐平的话,王惟中不由叹气:“不是我们有闲,而是衙门里面忙疯了。一下了少了这么多人手,事情哪里还做得过来再这样下去,今年的闰年录也修不成了。真到了那一步,三司的脸面可就丢得大了”徐平坐下,对王惟中道:“至多不过一两个月,人手就能补齐。往常都是午时过不了多久,衙门里的公吏就回家,现在非常时期,让他们多挨一两个时辰。各衙门把每人多呆的时间记下来,让设案补些钱粮,也不亏待他们。”王惟中和李纮相视一眼,没有再说话。虽然剩下的公吏发财的不多,但还是有很多人家境殷实,为多的一点钱粮多干活,他们可未必乐意。此时的作息时间与徐平前世相差极大,视事的时间极早,过了午时不多久就各自回家了。衙门做事,其实与种田的老农作息时间差不多,早睡早起。官员们上朝都是半夜起身,凌晨殿里谈事情,到了徐平前世的上班时间,早朝就散了。此时回到衙门,小官公吏们刚好整理完当天要办的事项,等着官员下朝处理。这见鬼的时间安排让徐平非常不习惯,每天清早都是一场折磨,而到了中午,刚刚精神起来,衙门里却没有人了。按照前世的习惯,徐平总觉得让官吏加点班不难,大不了发加班费吗。实际上没有人搭理徐平的提议,不说很多人要利用下午的时间处理私事,这个年代的交通工具也很难满足。开封城很大,但人口最拥挤的内城却不大,寸土寸金,不是达官贵人或者本地土著根本就住不起。具体做事的下层官员和公吏更加住不起,他们都是住在外城,有的甚至是住在城外各厢。下午回家的时间稍微晚一点,城门说不定就关了,连家都回不去。徐平一直想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像前世一样建立官吏的住宅区,尽量集中起来,再提供班车一样的上下班工具。这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却难,开封城里想找大片的空地非常难找。皇宫扩建都阻碍重重,更不要说为官吏们建住宅了。而且达官权贵们的产业,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店宅出租和解库交引铺里,按徐平前世的说法,就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从他们的嘴里夺地,徐平还没那么大能量。徐平现在所能做的,大多都是修修补补的活,这样做事既憋屈又受气,还到处都落下埋怨。然而这却是官场上必经的阶段,也是最磨炼人的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