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27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70(1 / 1)

内容的奏状要用实封,什么内容的用通封,是有具体规定的,不是上奏状的人想怎么封就怎么封。应该用实封而用了通封的,杖二十,不该用实封而用实封的,一样杖二十。虽然到了这个官位,板子不会真打到身上,但总是仕途上的污点,会记录在自己告身里面,也给看自己不顺眼的人以口实。nb一般来讲,通封的、枢密院和大理寺之类的公文,实封的一般都是进呈皇上御览。实封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地方官言地方利病得失,再就是涉及边事机密,还有其他一些规定的项目。nb看起来实封的奏状只要皇上不追究就没有事情,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一是进呈御览的大多也是宫里的人员,一般是尚书内省的女官先看,拟出初步意见才会到皇上面前,格式有问题在这一步就先卡下来了。再一个除非是不实行,不然还是要发到具体的衙门,奏状内容格式不合就会被揪住小辫子。nb提议废沿边入主法,进行改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中书和枢密院的,所以徐平必须想好合适的名目,用其他名义上奏章,把这些内容塞到里面去。nb徐昌进书房的时候,徐平正趴在书桌上苦思冥想。一旁的香漏已经燃了好长一截,枭枭青烟在书房里飘荡,散发着清心宁神的气息。nb“大郎,大郎――”nb徐昌走到书桌前,轻声呼唤。nb徐平猛地抬起头来,看见徐昌,揉揉眼睛道:“什么时候了天黑了吗”nb“还没有,现在太阳还没落山呢。”nb徐平看看窗外,阳光依然明亮,连傍晚时分都还没到呢。出了口气:“本来在考虑事情,不知怎么就睡着了。对了,主管找我有事”nb徐昌神情一下变得沉重起来,点点头:“有事,这事非跟大郎商量不可。”nb见了徐昌的表情,徐平就知道不是平常小事,一下清醒过来,对徐昌道:“来,到这边坐下慢慢说,反正我现在也没有事情做。”nb虽然徐平一家人都把徐昌当作自己家人看待,徐昌自己还是谨守主仆的规矩,并没有落座,只是站在桌边。nb先叹了口气,徐昌才开口:“今天早上,大郎与小乙哥出去之后,我也出了门,想着去拜会几个熟识的朋友。不想,却是开了眼界――”nb徐昌便把自己如何与孙望楼相识,如何相约在新年元旦这一天一起喝酒庆贺,之后自己如何到了汴河,怎么进了那座酒楼,进去见了什么事,发什么了什么事,都详细说了一遍。说完,小心看着徐平脸色,心里惴惴不安。nb徐平沉默了一会,把徐昌说的话在自己脑子重新组织了一遍。感谢前世看的那些脑洞大开的影视剧,徐平对于徐昌的遭遇竟然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惊奇。nb三司是京城里公吏最多的衙门之一,而且专业化程度极高,自徐平进入盐铁司,虽然并没有手下公吏在他面前耍滑头,徐平还是感觉出了一点不对的味道。nb与三司使相比,判官和副使大多久任,实在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三司衙门里的案卷堆得山一样高,各自都有不同的格式,如果只是进去当个一年半载,以这个时代的效率,连公文的格式都认不全,更不要说处理具体的事务。nb哪怕是久任,三司官员还是极度依赖属下的公吏,很多小事,下属的公吏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官员根本没有精力一一过问。这种情况下,属下公吏不使小手段就像太阳会从西方升起来一样稀奇。徐平一直不甘心的,是得不到属下公吏运用权力得利的方式的消息,要想防范也无从下手。nb很多官员为了防止公吏奸滑,一上任往往就来个下马威,比如抽查,比如派信得过人私下打听,抓到把柄重罚几个,大多都能保证这一任官做得顺顺当当了。nb徐平不同,他本就是个习惯做具体事务的人,上任之后就花了很大精力查阅案卷,发现有疑问的就单独放出来。然而很快徐平便发现,自己单独放出来的案卷,不用自己专门吩咐属下公吏怎么做,他们自己就把这些漏洞处理得妥妥当当。nb换句话说,这些公吏不是不知道哪里有问题,他们心里很清楚,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问题留在了那里。徐平在邕州提举蔗糖务,这些公吏已经见识过蔗糖务的风格,又有破升龙府擒交趾国王的威名,公吏们不想触徐平的霉头,小心伺候着。nb但是这样一来,属下的公吏溜光水滑,完全让徐平找不到把柄,官做得是舒服顺当了,但改善衙门缺陷的想法却也就无从提起了。nb听了徐昌的话,徐平才知道这些公吏的奸滑还在自己意料之外。之所以不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有风险。能够在京城这个权力场中安身立命,这些公吏都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哪里有明显的把柄留给别人。nb这些人如此处心积虑地接近徐昌,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已经嗅到了风声,茶法只怕很快就变了。既然从徐平这里下手代价太高,那便从他的身边人身上想办法。nb这些人并不怕徐昌回来把事情告诉徐平,在京城里面纵横这么多年,他们又能瞒过哪个去不过是知道的人当作不知道,想知道的人反而不知道,想下手的人又无处下手。nb徐昌在京城里面也不一年两年了,在那酒楼里见了那么多人,竟然没一个认识,本身就说明人家早作了准备。说破天去,就是朋友相会经了一场奢华的酒宴而已。nb见徐平许久不说话,徐昌小声问道:“大郎,我该如何做我觉得是不是以后不要见这些人了,跟他们搅在一起没有好处,做的多是违法犯科的事。但要是翻了脸面,这些人在京城里各行各业都有,我怕我们家不知什么时候就要吃亏。”nb“不必,他们叫你,你只管去”徐平站起身来,来回走了两步。“有吃的你尽管吃,有喝的尽管喝,不用跟他们客气”nb“可是――他们必然是要从我这里打听大郎的消息的,要是一时说漏了嘴,可如何是好我不打紧,到时牵累了大郎的前程――”nb“怕什么,他们问起什么你就说什么,反正我也从来不在家里谈公事。只要我自己心里有数,便不怕他们知道,你不用担心,我自有主意”nb说到这里,徐平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突然觉得,有这么一群人搀和进来,也未必就是坏事,把事情彻底搞乱,说不定还有利于自己。nb所谓乱拳打死老师父,面对庞大的阻力,还是乱点好。tddgt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虽然得了徐平的允许,徐昌心里还是惴惴不安。 在徐家执掌大权这么多年,他还没有做过这种事呢。尤其是那酒楼里到处弥漫的奢靡气息,让人心里不安。虽然徐平说了让徐昌每次跟那些人接触,都写一张行状,把见了什么说了什么全都记录下来,将来必然无事。徐昌还是觉得不安,好像瞒着家里大人做了坏事的孩子。徐平反而来了精神,在书桌上展开纸,饱蘸了墨,写自己的奏章。既然奏状有这么规矩,那就天南海北,先从远的地方说起,比如交趾事务。到了最后再加上要写的内容,只要有了个借口实封就行。新年长假很快过去,虽然到了衙门视事,但年还没有过完,官员们多是在衙门里虚应故事,得闲便四处走到,拜房亲朋故旧。不知不觉到了正月初九,立春节气。由于年前就有人上奏说明道年号寓意日月同辉,转过年来大宋年号已经改为景祐,月亮被去掉了,只剩下一个太阳在京城上空,整个国家迎来新的时刻。徐平的奏章已经上去,还没有消息回来,这几天他有些无所事事。立春这天没有早朝,徐平早早出了家门,到祥符县衙前看打春牛。徐平的新家位于万胜门外,制度上属于祥符县管辖,虽然他从来没进过祥符县衙。正常来说,开封城的市区是直属开封府的,但开封府官员有限,厢官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城西厢和城东厢便分属祥符和开封两县,也是无奈之举。本来附廓县是只管郊区的,有了这两个城外的市区,开封和祥符两县也不至于太过清闲。“鞭春牛”是这个时代立春最重要的仪式,徐平做地方官的时候自己也主持过,但到底合不合规矩一直心里没底,自然要来参观下京城里正规的仪式。开封府的春牛是在皇宫迎春殿里,只好来看属下县里的。天刚蒙蒙亮,县衙前的土牛还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周围已经挤满了人。这些大多都是周围郊区种地的农民,开封城里的居民大多不种地,就不大清早起来凑这热闹了。县衙的门缓缓打开,周围的人群出了震天的欢呼声。不一刻,门里就有官吏出来,天不亮,影影绰绰地徐平也看不清楚。一边的刘小乙小声道:“官人,持杖的人都在牛前面呢。”徐平点点头。春在岁前,人在牛后;春在岁后,人在牛前;春与岁齐,人则与牛并立,今年立春在年后,所以人在牛前,看来自己在邕州没有站错。之后的仪式便大同小异,徐平细心听着刘小乙的解说。刘小乙的眼力极好,现在天还只是蒙蒙亮,他竟然看得一清二楚。要不了多少时候,鞭春牛完毕。这本来就是个仪式,如果让持杖者把土牛打碎,还不把这几位持杖的官吏累死。刘小乙随着人流一起挤上去抢春牛的土,徐平无奈,只好站在原地等他。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刘小乙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捏着一把土对徐平高声道:“官人,我抢了牛角,今年庄上必然好收成”“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虽然有这说法,徐平却不信这一套,他来这里是学习这些常见礼仪的,不能只看书上说,不是来跟百姓抢这一把土的。不过刘小乙既然抢到了,便也不好扔掉,找块布包了,让他带在身上。此时天时还是早,徐平便没有骑马,与刘小乙慢慢溜达着,到了州桥还买了两碗馄饨吃了,才晃晃悠悠地到了三司衙门。到了官厅,杂吏人上了茶,徐平喝着养神。编修三司条例所石全彬已经带着人收拾好,过了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徐平要辟好官吏带着前去办公。三司几位副使是当然人选,还有三司的勾院主官,因为业务直接相关,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些人不能天天在那里当值,徐平要选出常驻的官吏来。正在徐平想着杂事的时候,门外的军将高声道:“盐铁判官郭谘求见”徐平听了,一下站起来,高声道:“快快进来”徐平站起身,从案几后绕到前面,看着走进门来的郭谘,朗声道:“中牟一别,不知不觉就已经近十年,主簿这些年一向可好”郭谘上来见过了礼,笑着道:“虽然有些小过失,终究还算顺利。只是想不到当年的田间少年,如今已经封侯,贵为副使,世事谁能预料”徐平急忙让坐。郭谘道:“如今你为一司之长,上官面前,属下哪里有坐的地方。”徐平把郭谘按到位子上,口中道:“当年我解,还多亏仲谋保举,才有了今日,怎么说这些见外的话以后在我这里,不用拘礼”说起来,郭谘是徐平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官员,踏实肯干的作风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影响深远。如果当时不是遇见郭谘,而是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徐平未必就像现在这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人生的事,确实是难说得很。郭谘离开中牟主簿任上,本来升为大县知县,不过因为部下犯法受到了牵连,曾经降职。几经蹉跎,现在还是知县,官职跟前几年比并没有什么变化。说起这几年的经历,郭谘无限唏嘘。他当主簿的时候,徐平还在田园里种地,天天想的无非是怎么让地里多收几斗。几年过去,自己与当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徐平却从田园郎摇身一变爵封郡侯,官至副使,人生的际遇实在是难以预料。虽然也中过进士,但郭谘在经义文学上并不精通,而是长于吏材,擅长机械田亩水利,是个实干家。奈何这个年代实干家不吃香,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又不如会写的,能干嘴拙不善于写文章的只能沉沦下僚。太祖太宗之时,国家初定,用的大臣多是精于吏干的,典型的如赵普。到了太宗后期,天下太平,风向慢慢改变,真宗朝就彻底扭转过来了。这时候的官员,经常被分为吏干型和文士型,文士型哪怕政绩平庸,只要文章写得好,升迁也是飞快。而吏干型再是能干,往往也被压制,机缘巧合冒头,也会受讥讽。前有冯拯,被讥为无学,就连现在的徐平,也受到非议。不是圣眷正隆,官也不会轻松。tbt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