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骚扰波州地方,否则太平县将采取措施。广源州回信,说是并不知道波州发生了什么事,待查清之后回复。回信写的虽然没什么文采,但规规矩矩,完全合乎当时公文要求。徐平看了冷笑,这种信绝不是广源州那里那群大字不识的蛮人能写出来的,不由想起了广州进士黄师宓,自刘小妹之事后再没有他们兄弟消息,想来已经全家搬往广源州了。五月二十,徐平再次去信,要求广源州立即把结果回报。五月二十五日,徐平最后一次去信广源州,把波州报到他这里的情况大略说了一遍,要求广源州必须约束地方,不得再骚扰其他土州境土。如果广源州把这警告置若罔闻,太平军将采取措施,到时不要说朝廷不教而诛。五月二十八日广源州的信姗姗来迟,信中说已经查明他们州里的属下都安分守已,并没有人到处扰乱,波州的事情与广源州无关,徐平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这话说成白话就是,我就这么干了,你想咋的就咋的吧,不服咬我。徐平把信看过,随手扔在一边。太平的军队早在二十日就已经出发了,废这些笔墨不过是虚应故事,将来可以用来堵某些人的嘴。结果早就注定,徐平能用一两封信就让广源州收敛的话,他们也就不敢出来惹事了,双方纯粹是来回说了几次废话。答应了段云洁下月去凭祥峒,在这之前就必须改变波州的窘境。不然徐平前脚刚走,后脚广源州就攻波州,哪怕就是被崇善寨挡住,也会极大影响徐平在整个左江道地区的布置。徐平的本意是不想插手波州和广源州的冲突,虽然李道来了几次态度都很恭顺,但那只是因为现在波州的处境确实艰难,只要困境一过去。他们的态度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不管是波州还是田州,这几年靠着贩马都从徐平这里赚了不少钱,但有钱之后独立性却更加强了,不把左江和右江道提举司当回事。人都是这样。顺风顺水的时候,都认为能赚钱是我自己的本事,没了我来赚你的钱,你捧着出去求人都送不出去呢。要让他们认清现实,只有让他们吃上足够的苦头。自广源州闹事。徐平这里和冯伸己那里都是一个态度,波州和田州求到提举司来,一概好言抚慰,但却绝不插手。宁可让他们的寨子被广源州攻破,提举司再发兵把他们送回去,多费些力气也要让他们认清现实。最终是徐平打破了这个默契,主动出兵帮助波州。无奈之下做出这个决定,徐平也坚定了攻灭广源州的决心。只要广源州一平定,波州也就没有作为土州存在的必要了,一样行括丁法。把李家架起来。田州则因为面对的不仅是广源州,还有特磨道、自杞国,还有与大理交界的,到现在邕州官府也没弄清楚有多少的地方小势力,当然还有大理国。那里的情况比左江道这里更加复杂,朝廷势力也仅是延伸到田州,再外面就一片空白,所以田州的处境比波州要灵活得多。太平县衙里,段方坐在黑夜里的榕树下,不远处的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他的身子缩在交椅里。看着手中阿申的信,神情木然,一直没有出声。段云洁站在不远处,看着父亲的样子。过了好一会才轻声道:“徐通判跟我说,他下个月要去凭祥峒。我听人说,上次在迁隆峒招见土官,门州那里也派了人来,他该是为了门州去的。门州已经与甲峒接界了,说不定还来得及把阿母接回来。阿爹你也不用太担心。”段方仔细地把信收好,淡淡地道:“我担心什么这十几年来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更何况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就更不会有那些心思了。”段云洁随着父亲长大,比谁都了解他的心思,惟有关于母亲的事,他完全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也从来不见他提,也从来没听他说,好像那是别人的事,与段方这个人没有什么关系。沉默了一会,段云洁又道:“阿母说病,也未必就是什么大病,她正当壮年,养一养也就好了。她还说,要看看我长什么模样了呢。”“希望有这个机会,希望她看了不会失望,随着我你还是吃了苦头。”段方站起身来,慢慢走回屋里去。到了段云洁身边停下脚步,又轻声道:“有的事情你不会明白,阿爹也希望你永远不明白,不明白是好事。还有,你在提举司里衙门里帮着做事,难免会听到一些消息,以后就当没听到,这种事情犯忌讳的。就算是徐通判自己不在意,别人也难免会说闲话,记住了。”“我知道,也只是跟阿爹说一说,在别人面前我从来没提过。”段方点了点头,再没说什么,慢慢走进夜幕,走回自己房里去。段云洁看着父亲的背景在黑暗中慢慢消失,眼角禁不住有些湿润。从记事起她就没在母亲身边呆过,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人,费尽心力送过来这封信又是什么意思。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父亲才明白吧,这终究是他们的事。作为低阶选人,段方的官当的并不舒服。俸禄低,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偶尔有机会当两任县令的时候还好一些,有公使钱用着不会那窘迫,判司簿尉的时候就惨,不是长官公使钱也不能随便用。顶头上司又大多都是武臣,并不怎么看得起他这个落第秀才。也就是在岭南,在其他地方段方这种落第的就得乖乖回家种田,哪里有出来当官的机会,凭什么让人看得起。要知道东京城里每次科举揭榜之后,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举人要饭的,做贼的,甚至卖身给人做奴做仆的,投到汴河里自杀的,从来不缺。广南西路的选人可以由当地直接差注做官,不用经过流内铨,不然的话让段方这种人到京城守选两年,再加上来回路费,他连段云洁都拉扯不大。父亲的背影在夜幕里消失,段云洁叹了口气。自己吃了苦头,父亲为了把自己拉扯大,还能知文识字,那又吃了多少苦头这么多年来,段方一直未娶,虽然有女儿段云洁,却是未婚生的,说起来也是一个人过了辈子。世上真的有人,能够让另一个人傻傻等上一辈子段云洁说不清楚,默默地转过身,走向了黑夜里。太平县到崇善寨五十里,崇善寨到波州六十里,一路都是在山间穿行的小路,沿着黑水河冲出的河谷而行。路窄谷深,艰险难行。过了波州,到处都是分散的小土州土县,以及无数的村峒。大的如上下恩城州、雷州、茗盈州和金龙峒,也都不过是不足千人的寨子,其他的小村峒人口更少,几十户上百户占据一小片山间坝子的比比皆是。要想守这种地方完全没有可能,人少了没有用处,人多了当地没有粮食养,运又运不过去,也呆不住。徐平也没有想守,能够让那里平定下来的惟一办法就是以攻对攻,把来骚扰的人消灭掉或者捕捉住就可以了,当地的情况完全不用理会。到那里执行任务的是蔗糖务里一指挥特殊的乡兵,专门在山地作战。徐平在左江道也有数年时间了,自然会有这么一支适应地形,执行特殊任务的人马,只是人数不多就是了,现在刚好用上。孙七郎就编在这支乡兵里,可惜他的性子不如高大全稳重,徐平怎么也不放心让他领一支军队,只是编在里面算是一个特殊人员,并不领军。孙七郎倒不在乎,他参加进来纯粹就是凑热闹,在山林里转来转去多好玩,像高大全那样天天开山砸石头闷死了。至于什么立功升官的事情他根本就不用想,实际上对高大全也没什么意义,徐平不想让他们两个留在岭南,一直都没有利用职权给他补官,要等到自己回到京城再说。宋朝官员到了徐平这个级别已经有机会恩荫亲人当官了,不过徐平自己是小门小户,也没什么亲人让他来荫。挂念着秀秀,徐平一直留了一个名额给她的弟弟虎子,剩下的名额都要着落在高大全和孙七郎这些人的身上。恩荫补官的资格极宽,仆人门客都可以,实际上就是身份没有限制,只要让当官的看着顺眼就行,所以孙七郎根本不着急。莽莽山林里,孙七郎一路跑着到前面树林深处,不一会手里提着一只松鸡回来,口中喊道:“这鸡好肥,晚上好歹有点油水”林业叹了口气:“七哥,我们出来作战,身上带的箭枝都有定数,用一枝就少一枝,你怎么拿去射松鸡”孙七郎满不在乎:“打仗有你们,我只管让你们吃好喝好林大哥,仗也要打,人也不能受了罪,对付一群山里蛮人而已”林业听了,只是摇头。第117章 刀锋下的小山村看看天近中午,林业招呼着自己手下和孙七郎找了个有山泉的地方,把打来的松鸡摘毛洗干净,就支起锅子煮了起来。一个出身本地又在周围寻了些野蘑菇,一起放进了锅里。林业带的这支小队一共十人,他自己是队将,另一位出身厢军的彭三郎是押队,还有一位陶清连是来自福建路汀州,出身猎户。他们三人加上孙七郎就是队里的骨干,另外六人则是本地的土人。这种构成也是这一指挥人员的大致成分,三到四成是厢军退役人员和福建路移民,其他六七成是本地土人。福建路多山,来到这里的有不少就是山里汉子,穿山过林走惯了的。本地的土人虽然更加熟悉地形,但他们大多都是原来土官的家丁出身,从小就被人管着习惯了,一下很难改变观念,虽然在队伍里占的比例大,但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做了各级小主官。人是社会动物,环境的影响远比想象地更大,这些解放出来的家丁要真正融入蔗糖务的环境,恐怕是要等到下一代了。由于押队身份的特殊,所有的押队几乎都是出身厢军。这个职位要的就是心狠手辣,有的时候还有点冷血,一般人还真是做不来。孙七郎是个闲散人员,就是在队伍里面凑数的,因为他的身份,大家也自觉地不让他去做什么艰险的事情。不过孙七郎脑子灵便,经常会有些奇思妙想,而且人又和气,与大家相处得还不错。实话说,以蔗糖务的人员组成结构,别说找出五百个,就是找出五千个能在山林里如履平地的人也不难。真正难的不是找出这些人,而是能让这些人形成一个整体,哪怕是在深山老林里还能保持完整的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按命令完成任务。根据需要。既能迅速在山林里分散,又能够有有效的手段快速集合起来,这才是最难的。就这五百人,从挑人到基本达到要求。徐平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更不要说为了达到这要求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吃罢了饭,林业带着自己的小队沿着既定的路线继续前行。他手里有这一带的地图,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懂地图,看懂了还能与实际地形结合起来的人就更少了。这也是人员难得的原因。离现在所在的位置大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个蛮人村峒,按计划他们需要在明天中午之前赶到那里,与其他小队会合组成一都人马,扫荡在周围的广源州属下人员。完成任务后再赶往下一个地点,重复进行这个动作。林业走在队伍最前面,翻过一个小山头,钻出树林站到一块大石上向前方看,奇怪地道:“咦,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村子。”有村子就有人家,就有吃有喝的。有地方睡觉,听见林业的话,都纷纷冲过来,只有彭三郎拉了陶连清站在不远处。陶清连也是无奈,其实自己是汀州人,彭三郎则是南剑州人,两家还隔着一百多里路呢,却被陶清连赖上了两人是老乡,什么事都拉着自己。押队是干什么的虽说是这队里的第二号人物,可人人都躲着。好像跟他走得近了小命随时有危险。陶清连也是苦,又没法说。山脚下是一处小村子,东一处西一处只有五六户人家,顺着山下的小溪边开了一些稻田。只有二三十亩的样子。此时水稻正开花吐穗,可下面田里种的太稀了,与蔗糖务的水田十里稻花香比起来尤其显得寒酸。孙七郎挤到前面,看了看村子,摇着头道:“现在太阳西斜,已经不像中午那么酷热了。这村里却一个人也不见,这些蛮人也太懒散了些。”林业叹了口气:“只怕不是他们懒散,而是没有人能出来下地了,我们下去看看。大家小心些,听我的号令,小心村里有广源州的人。”沿着小山上的密林下来,走到稻田边,田头的水沟里还有水在流着。最近几天都没有雨,这个季节水稻又缺不了水,种地的都想方设法浇地。小心地绕过稻田,见缓缓流淌的小溪上竟然用石头搭了一个非常粗糙的小水坝,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以前蛮人种地,都是刀耕火种,不耕不耘,不灌不溉,完完全全地靠天吃饭。随着蔗糖务扩大,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山里人的观念也慢慢在变化,学会了灌田插秧,学会了耕耘,学会了灌溉,整个地方都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样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