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北齐帝业>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7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71(1 / 1)

d一事,你们,在路上也好互相有个照应”第一百一十章布局天下中房彦谦也去晋阳高延宗有些诧异,不过倒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只是问道:“难道,突厥那边已经有回应了”他想来想去,也只能是这样的情况了。高延宗身为太尉,不可能对于朝政真的一无所知,他知道朝廷对于这互市一事极其关注。陛下要同时和南陈、契丹、突厥、高句丽同时展开贸易,如果突厥不曾答应的话,陛下绝对不会对晋阳做这样的布置的。高纬磨砂着被划开的指腹,神情淡淡道:“前几日,燕州刺史上奏朝廷,说突厥使臣和木杆的弟弟阿史那库头几日后会抵达邺城,他们如此迫切,想来这件事已经成了一半”“那陛下现在的意思是”高延宗小心的打量着陛下的神色,事情达成本是一件好事,可貌似陛下的兴致并不高高纬的兴致的确不高,不是因为事情发展的不顺利,恰恰相反,突厥答应的这么痛快,这出乎了高纬的预料。按照突厥贪得无厌的秉性,他们不应该先让人讨价还价,占够便宜才会满意吗答应的如此痛快,木杆还派来了自己的弟弟来促成此事,不仅超出了高纬的预期,也充分的表明了他们对这次合作的重视,这本是一件很让人愉快的事。但,就是因为突厥表现得重视过头,才让高纬觉得奇怪。木杆那个老家伙,到底在打什么鬼主意想到这里,高纬的眉头微微蹙起。但现在他还只是猜测而已,于是他索性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对着他们说:“没什么,突厥此来怕是没有那么简单,水来土掩吧,反正,这个月南朝使节也要回访,我们索性一并解决了。”高延宗恍然大悟,问道:“那陛下昨日传召会稽公入朝”高纬瞥了他一眼,道:“朕只不过暂且将他调入朝中,免得他在南边碍事而已”王琳是北齐在江淮一带的军头,即使在北齐诸多手握兵权的将领之中,王琳也是排得上号的。别看他现在在家里每日看书钓鱼,跟退休了没什么两样,但王琳对于部下的掌控力还是十分强,对江淮地区有很大的影响。高纬想要和南陈联盟,但王琳却是与南陈有着深仇大恨,他若是对此不满,会不会搅局甚至造反也是未可知的事情所以,高纬必须要未雨绸缪,使出一招明升暗降。不管怎么样,在南陈使者开始动身之前,先把王琳给弄到邺城再说。许以高官厚禄,还有足够的威权,充分的表现出高纬的爱才和重视。王琳若是来,那么两全其美。王琳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入朝可以分散枢密院的权力。而且王琳对南阳一带还有南陈也有足够的了解,可以作为为北齐布局南朝做充足的准备,这是其他枢密院使所没有的优势。同时,高纬不仅可以在南边顺利的开展互市,也可以慢慢分化王琳等地方军头对地方的掌控,将大权收拢到朝廷。但若是王琳称病不来,那这居心这并不是高纬恶意揣度,想想看,若是王琳真的称病不来,不是对朝廷对高纬不满又是什么他若是刻意破坏与南陈的互市合作,甚至挑起两国战争,高纬又当如何一个掌握实权的军头就在下面窝着,高纬得要随时小心翼翼,警惕他会炸毛,这种感觉实在是很不爽。即使这根刺历来本本分分,表现得很顺从,但高纬依然不放心,得要把他弄到眼皮底下看着高纬才能放心。与其看着这根刺杵在那里,天天担心他发作,不如直接将这根刺拔掉,或者,融为血肉说到军头,晋阳那边也有不少,军队等于是将领们的私军,将领对底下的军队有着绝对的权威。生杀予夺,也只不过是主将一句话的事情。如果只是那么一两个,高纬早就把他们给宰了,然后放手施为,来一次浩浩荡荡的整改。但是这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七八个,是一大片全是军头北齐大半的兵力都囤积在晋阳,足足有二三十万大军要是高纬敢直接动手,那就是与整个晋阳六镇站在了对立面失去了晋阳支持的高纬,跟一次性丢了大半个江山没有什么区别。晋阳,天下霸府,高皇帝赖以争霸天下,其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可不是闹着玩的。历数北齐立国以来,对上北周的每一场大规模战争,没有一个是不以晋阳作为根据的。晋阳城号称“金城汤池”,得之者昌,失之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覆。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高齐王朝把晋阳建成自己根据地的首选条件。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在北齐皇族的大力经营之下,形成了以晋阳为中心的交通干道。北齐江山的精华在晋阳,其中六镇鲜卑的力量是最主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六镇鲜卑,晋阳称不称得上霸府还是两说之事。高欢起家,就是依靠了六镇鲜卑的力量,打败了尔朱兆,逐鹿天下,在此建立了控制全国的大丞相府。故此,虽然东魏的国都是邺城,但是真正的权力中枢却是晋阳。晋阳作为陪都,其影响力甚至高于邺城。北齐皇帝,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待在晋阳,而不是邺城,就很说明问题。也就是今年事务繁忙,各种诸如“整风”、“分田”、“垦荒”之类的工作实在太多,否则高纬现在已经在起驾晋阳的路上。所以不管怎么说,晋阳都是他一定要掌控的地方他很想起驾晋阳,但不是现在。现在的高纬,一没有壮大国家声势,二没有见到各种政策的收效,他的年纪又轻。如果此时去晋阳进行改革,那么高纬一没有威势,二没有威权,将会举步维艰。虽然他不回去晋阳,但他可以先在晋阳落子。这棋子便是高延宗和房彦谦,由他们来先为高纬在晋阳打开局面是最好的选择。“王兄,你这次去晋阳,将西大营的全部人马都抽调走”高延宗如果就这么光棍的去晋阳,那么很难干出成绩,高纬在这方面要给予高延宗绝对的支持。“那邺城这边”高延宗对于邺城剩下的军力表示担忧。高纬道:“无妨,胡长桀还有赵王叔收拢了不少愿服兵役的壮丁,足足七万余人,足够填补禁军之中的空额,你只管带去,东大营还有三万精锐禁军,当无大碍”邺城有禁军大营,北大营、东大营、西大营,莫不是拱卫邺城的禁军。邺城禁军建立的初衷,原本就是为了制衡六镇勋贵,同时镇压河北世家力量可以说,现在的北齐,内部可以分为三大军事集团:晋阳六镇、邺城禁军、河北世家的邬堡经过琅琊王谋逆一案的大清洗,高纬已经彻底掌控了邺城禁军。现在,他要让高延宗打前锋,将手伸到晋阳去“房卿,你的任务也同样重要。”高纬目光灼灼的看向房彦谦。如果说高延宗这边要一点一点的耐心等待才能见到成效,那么房彦谦这边就是实打实的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效益。这是一个十分直接的政绩。没有什么能比财力能能反应一个国家的强大了。有了钱,诸事可为其实说起来高纬对晋阳这边的互市极为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三:他想将全国的经济盘活,让财富流通,增加国家赋税。二,达到对晋阳的进一步控制,而对财政的控制,将会影响到鲜卑、契丹、羯、高车等少民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三,乘机将全国上下的货币进行一次清理,进行财政上的改革。这就是抹了蜂蜜的药,只要沾上它,尝到了甜头,就再也离不开它。既能达到长远的政治目的,又可以看得到短期的效益,何乐而不为之所以选择晋阳,是因为晋阳自创建以来,一直就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这样的一个地方,其经济潜力可想而知。这个时代,商贸虽然依旧不繁荣,但是晋阳却是一个例外,商业异常活跃,贸易异常繁荣,晋阳成为当时北方的贸易中心地区。在北齐时,晋阳城内已经出现了靠租赁店铺而获取利润的商人。此外,晋阳城还是各地物资集散,珠宝荟萃之地,大量的马匹、珠宝从晋阳城流向各地。晋阳不仅对内商业发达,对外也时常有西域商人不远万里来晋阳进行商贸活动,和士开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晋阳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另一个连接点。再加上晋阳靠近北疆,对北方州郡都有掌控力,所以高纬将晋阳作为互市商贸的中心,其实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晋阳商贸,已经自成体系,爱卿此去,就是要将商贸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让朝堂可以在宏观上调控市场具体局面,还需要爱卿自己去打开,如果内阁的建议有问题,爱卿可以直接上奏给朕”高纬的眼中神光湛然,晋阳是高氏的龙兴之地,高欢从这里起兵争霸天下,他也要在这里彻底打开北齐内外困顿的局面第111章一百一十一章布局天下下“自古以来,便是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一个国家,若是掘弃了任何一方,此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将朝廷的财政给盘活”暖煦的烛光下,高纬随意的坐在榻上谈论着。“不是说我朝的商贸情况不好,恰恰相反,朕发现我朝的商贸状况十分可观,所以,朕就产生了要以商业盘活手工业和农业的想法”“一旦国家的经济被盘活,就会相应的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激发一系列相关附庸产业的兴起,如此国家的活力就被彻底激发,朝廷的收入也跟着稳步增长,按照朕的设想,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只要控制好市场的秩序还有铜钱的铸造以及对假币劣币的监管就可以使收入稳步增长”这样讲下来,就是对内政根本不感兴趣的高延宗都渐渐明悟,忽然之间,就产生了许多朦胧的概念,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思路。而房彦谦则想得要更加深入一点:“臣明白了,陛下您的意思是,不需要对市场过多干扰,只需要偶尔介入平衡市场就可以了,朝廷只需要按账本收税就可以”高纬点点头:“对,但也不是全对算了,现在跟你们讲这个还太早你们只要记住,不要过多干扰市场,只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官府可以做仲裁者,要做的,是维护规则,而不是破坏它你们要做的,仅仅就是加强监管力度,其余的时候等着按照账本收税就可以了过多的介入,会破坏平衡的到时候整个贸易都会崩盘”房彦谦虽然不知道崩盘是什么个意思,但是结合一下陛下所说的情况,也就大概加以理解。这个确实不需要高纬多说什么,事实上,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商业规则,不需要朝廷再多此一举,给立个不同的规矩。即使在高纬看来,这个经济规则真是漏洞百出,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适用的规则,在它还有用的时候,就不要去破坏它,过于先进,有时候就是过于激进,会出大乱子的。“等到一切都已经成熟,就自然到了该获取果实的时候”高纬笑道。“但首先,我们要确立那些是监管部门,具体负责的是什么,那些负责查账,那些负责收税,那些负责将市场纠纷上报官府,这些,都要安排好。”这个是必须确立好的,这是朝廷宏观调控市场的基础所在。不要以为古人都是瞧不起商人,商人没有地位是真,但是不代表他们不重视商业。在市场设置监察部门也并非高纬一人独创。东晋南朝时市场繁荣,尤其是都城建康更是商贸发达。商业所带来得巨大利益,让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百姓都磨拳擦掌,眼热不已。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利益,使得朝廷对于商贸发展极其重视,朝廷在市场上设有多种名号的官员。那么,商业对人的吸引如此之大,作为掌控国家的朝廷,又如何去从这上面获取利益呢其答案就是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部门。真正掌握市场生存大权的人是地方官府。监控整顿市场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当地的市场,就由当地政府去管理控制。管理市场的最高长官为“市令”“市长”,又被人们称为“太市令”。“太市令”在市场上的权柄很高。市场里混迹的小民和商贾,或许不知道刺史是谁,但太市令他们是绝对认识的。无他,因为这个太市令就是天天在市场里转悠,提醒你该交税的人。“税务不可过高,朕曾说过,凡各国商人,只要凭借相关凭证,按照货物价值缴纳一定比重的税务,就可以在大齐规定的区域内自由贸易。无论本国子民还是他国商人,只要进入互市内,一律按照同样规则缴纳赋税,至于交易过剩,或者有其他用途,则可以通传州府,另行办理,斟酌收税”征收商税是朝廷管理市场的重头戏。这点,自然也是市令的重要工作。商业发达,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商税的税种名类十分繁多。那么当时时有哪些税种呢有市租、估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