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惊。曾瑾菡说道:“郎君,要不要过去吃茶”张正书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去吧,也看看广州的茶楼,与汴京的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还真的挺不同的。广州的茶楼里,小厮说的都是方言,幸好有张正书在,鸡同鸭讲了一番之后,总算是要了一壶茶过来。坐在茶楼上,看着摩肩接踵的行人,张正书也是感慨。数百年的沧海桑田,真的变化太多了。之前他没到过前一世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到了广州城之后,张正书却觉得这种感觉很是奇怪。稍作歇息之后,张正书他们又走马观花逛了一遍不算大的广州城,才在傍晚时分找了一间客舍住下了。不得不说,这时候的广州城比起汴梁城来,还是差点的。不管是城市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就好像后世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对比一样。不过,张正书却也觉得可以了。要知道,广州城可不是什么京都,也不算一贯以来的大城市。不过是借着海贸之利,才发展起来的。在不声不响之中发展到了这个规模,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假以时日,广州城必定会朝着一流城市发展开去的,这就是海港城市的优势,是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但是,在正史上广州的发展几经停滞,元朝就不用说了,广州城都被蒙古人打烂了;到了明末,才总算是恢复了元气。再到清朝,因为闭关锁国,广州空有港口,却只能闭塞落后着,让人憋屈。张正书也是看中了广州的海运便利,才在广州下船的。而他派来广南东路的人,也是在广州附近。算了算,大概是在端州到广州一带。到时候种了粮食,能顺着西江到珠江,再到广州港口装上船。水运,是张正书最看重的。广州这么好的港口,就不能浪费了。至于为何不在福建路这么做,张正书只能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不是种地的好地方啊第六百八十章:海贸倾销种水稻,虽然张正书有梯田技术,也在京华报刊发了,但梯田技术再好,又怎么比得上平原便捷张正书要的是粮食产量大增,而不是用梯田来充数。所以,自然就舍弃了福建,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南两路和荆湖两路上面了。很明显,这四路地域,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甚至人口也只是集中在大城市之中,乡野之内,瘴疠丛生、沼泽湿地的地方还不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张正书钻了空子,也没花多少钱,就买了土地,迁来了人口在上面耕种。虽然颇费了一番功夫,才能平整出几十亩地来,但胜在很多土地都还没有主,以后再慢慢开发便是了。最重要的是,第一季水稻也没有耽搁了。当第二天张正书和曾瑾菡他们乘船沿着珠江逆流而上再转西江,总算是见到了张正书派到广南东路的张家庄人。客套了一番之后,张正书了解了第一季水稻的生产,然后看着无比荒凉的土地,张正书又跟这个张家庄人说,如果在这里种了甘蔗,他愿意出高价收购。这个张家庄的人,叫做张阿水,他自然知道甘蔗是何物,在江南一带甘蔗太常见了。事实上,在唐朝时中国人就会榨取蔗糖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遗使到一个叫“摩揭它国”的地方求取熬糖法。这个“摩揭它国”其实就是印度,只不过当时印度还没有成为一个大国,都是些小国家罢了。然后,李世民就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熬出来的蔗糖色、味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被称为“沙糖”,又称为“霜糖”。宋朝的糖,大致上有三种。第一种是饴糖,也可以叫做“麦芽糖”,当然还有其他农作物也能做成饴糖,比如高粱、粟米都行;第二种呢,是蜂蜜,蜂蜜是人类可以直接获取无需加工的糖类;第三种,就是江南一带的蔗糖了。所以,江南一带嗜糖是有历史渊源的。虽然,宋朝这会已经有“霜糖”、“白糖”、“冰糖”了,当时这些所谓白色的糖,其实都带着点黄色,不是那么的纯白。当时这样的制糖工业已经领先世界了,宋朝的糖产品不仅在宋朝各地销售,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大特色产品。不过嘛,宋人的熬糖工艺效率很低下,用一套漏斗型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备,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漏斗型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也就是宋人所说的“霜糖”。这样的土白糖,其实还带着点黄色的,并不是真正洁白如雪。历史上,到了明朝人们才偶然发现了如何制作真正白糖,完全是用渗透法来制作的,破费时间。具体做法呢,天工开物上面有记载:将甘蔗榨成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如果在这时候取出糖来,也就是所谓的“黑糖”或者是“红糖”了,也很不错。当然,白糖更加昂贵。所以要继续工艺。接下来是要准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的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厚,非常洁白,和后世的白糖相差无几。这个办法,和宋朝的“黄泥水淋糖法”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工艺更加先进一点。至于制作冰糖,也不怎么困难。只需要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了。张正书甚至提议,要和张阿水合作建造蔗糖作坊,张阿水听后很心动,然后拒绝了张正书的提议。无奈何,张正书只能找到了当地一家蔗糖作坊,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然后传了他们更为先进的制糖技术,然后让张阿水代为看管。这样,才总算是完成了张正书到广南东路来的目的。没错,张正书此行除了推广两季稻之外,还要掀起一场白糖的潮流。早在中学的时候,张正书看到历史课本上写着英国佬的殖民经济,大部分是由白糖和棉花带起来的,至于其他的什么咖啡、可可、烟草和茶叶,都要排在后面。这是因为英国佬开始习惯于在喝咖啡和喝茶中放糖,吃糖的习惯也成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英国成为一个“吃糖大国”。英国吃糖的时尚又引领着整个欧洲,也影响了其殖民地和新大陆。白糖就成了最紧俏时尚的商品。但是欧洲又不产甘蔗怎么办于是一场“罪恶的甜蜜事业”开始了,那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地种植园。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甘蔗。奴隶贩子把非洲黑人抢到手,再经过海运,前往加勒比海,卖给北美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白糖倒回欧洲,在欧洲高价卖了白糖,买枪支再卖到非洲,并换取奴隶。史称,“三角贸易”。既然白糖能控制欧洲的经济,张正书何乐而不为首先,他就要大量生产白糖,然后通过海贸对西方国家“倾销”没错,就是在掠夺财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一个国家没有了竞争意识,那就活该被别人干掉。比如明朝,比如清朝。所以,张正书没有妇人之仁,只要能倾销的物品,他都要通过海贸倒往西方去卖。棉花是一个,白糖又是一个,甚至张正书还要倾销炒茶如果朝廷允许的话。通过这么一个海贸关系,张正书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大量财富,也能笼络住一大批新生利益集团。这是必然的事,就好像明朝中后期那些走私海贸的集团,朝廷里谁不知道只是没有人敢暴露出来罢了,因为他们的能量实在太大了。第六百八十一章:白糖贸易到了那时候,纺织作坊、蔗糖作坊、炒茶作坊等等产品,就会形成一条通往西方,通往海洋的产业链。等利益大到没法拒绝的时候,这个利益集团的权益意识就会觉醒了。到了这等地步,即便是那些腐儒晓以大义也好,武力威胁也罢,都不可能轻易把这条产业链斩断了。一旦斩断,就是危及数万,乃至数十万,数百万人的生计。这个结果,谁都承受不起。所以,张正书推测会发生一些动乱,流一些血,然后朝廷退步,加重税收,最后只能承认这个利益集团的存在。这也是宋朝的一贯作风了,怀柔嘛事实上,宋朝的怀柔政策是一直存在的,只要不是造反,宋朝都能原谅,甚至能想出不一样法子找来借口,然后堂而皇之变成了“定制”了。哪怕是造反,只要你大到朝廷制服不了你,朝廷就会开始招安了。这一招,宋朝玩得很溜的。“郎君,你又要弄一个熬糖作坊吗”曾瑾菡觉得张正书的摊子铺得太大了,这不才两天时间,就拿下了一个熬糖作坊,还签下了不少熬糖的工匠。“白糖贸易赚钱呐”张正书笑道,“你夫君我老是做亏本生意,做得有点伤了。想弄一个赚钱快的生意,这总该可以吧”跟在后面的刘忠却觉得不对,因为他是喜欢吃糖的,拿到了工钱后,平常都要买糖来吃。什么乳糖、狮子糖、合子糖、儿戏糖、糖叶子、韵浆糖、花花糖、乌梅糖、杏仁糖、十色糖、饴糖五花八门的糖,刘忠都吃过了。所以,对于糖的价格,刘忠挺有发言权的:“小官人,这最贵的十色糖,也不过是二十文。这样便宜的糖,能赚多少”史陌也分明发现了,那个被买下熬糖作坊的掌柜,一脸喜出望外的样子,简直好像碰到了冤大头一样。“是啊,小官人,你是不是给多钱了”史陌为张正书抱打不平,这都啥事啊,这小官人不是很精明的吗怎么做出这等糊涂事来呢不仅买作坊花了冤枉钱,连带给工匠的工钱,也直接翻了几倍,和在李家村的工匠是一模一样的。张正书却笑了笑,说道:“你不知道啊,这白糖在大宋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在大食、天竺、欧罗巴等地,这糖几乎等同白银”“甚么”刘忠和史陌都愣住了,不是宋人不懂赚钱,而是他们的消息不灵通啊张正书痛心地说道:“在欧罗巴地区,一斤白糖几乎能换来等同的白银,你说赚不赚钱就算以后运去的白糖多了,不值钱了,可也比在大宋卖要赚钱得多吧”“可千里迢迢的”刘忠说不下去了,他哪里不知道张正书早就想插足海贸了而且,连海船都在加速建造当中了,估摸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有几艘海船同时下水。这样的雄心壮志,寻常人想想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张正书就敢铺开这么大的摊子。“就是千里迢迢才能赚钱啊,而且我们的船快,别人走一年只能来回一次,我们说不定能来回两趟,甚至三趟、四趟。这样的频率,赚钱还用说吗而且,不止是白糖,像茶叶啊、香水啊、果酒啊只要是能赚大钱的,我都往西边去卖。那里就是人傻钱多的地方啊,随便拿点丝绸过去都能赚大钱了”张正书当然知道卖什么最赚钱了,甚至他还把欧洲当成了一个倾销商品的地方,特别是即将兴起的棉纺织业,需要西方的市场帮忙消化,不然将会立即导致宋朝版本的经济危机了。生产过剩,市场无法承受得过来,那么会导致作坊大量倒闭,工匠大量失业。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工匠,会不会爆发出无产阶级革命张正书都不敢确定了。反正,改朝换代是必然的。所以资本主义本身就是双刃剑,发展过快也不是什么好事。不过这样也能逼得宋朝做出改变,到时候张正书再出谋划策一番,应该还是能控制的。只是到了那个地步,张正书也不好说最后会演变成什么个结果了。当然了,说这个还太早,最起码大宋要再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才会导致经济危机。曾瑾菡也点了点头,她出身在丝绸商贾之家,自然知道西方人对丝绸的渴望:“不错,丝绸在西域的售价很高。”张正书却笑道:“可不止是西域,我们的船队要去的地方,比西域还要远一倍以上。”曾瑾菡也是把世界地图装进了脑子的,立即回过味来了:“小官人,你是说要往更西边卖”“可不,以往丝绸之路被断了,阿拉伯人做了中转商,不知道赚了多少钱。我们现在亲自下海,阿拉伯人就没市场了。”张正书笑道,“天授拂取,反受其害啊”曾瑾菡却没有那自信了:“可是郎君,去得这般远,怎能一年来回两趟呢”“船快就行了啊”张正书很明白飞剪船的速度,横渡大西洋只需要十三天。而飞蛟船,虽然速度不及飞剪船,但在二十天内横渡大西洋那是没问题的。那么换算过来,一年来回两趟欧洲,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这还是最慢的速度,要是快速的话,飞蛟船估计能两个月就到达后世的埃及附近了。当然了,这还没到欧洲。这时候要想到欧洲,是要绕过好望角的。估摸着最快的速度,也要四个月才能到达欧洲腹地。这么算起来,其实也就是大半年来回一趟。不过,如果舍弃一点利益,让大食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