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1(1 / 1)

d根源了。比如说,有句话叫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有时候又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又有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可事到临头了,又改口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辰择主而事”;常说“日久见人心”,可还有一句“人心隔肚皮”但凡是有需要,这些经典,还不是一个小姑娘,任由别人怎么打扮所以,即便是再厉害的大儒,都不敢说张正书说错了,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当然,压倒张根富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张秦氏。张根富拿不定主意,只好带着张正书来找生母张秦氏了。毕竟张秦氏出身还算不错,良家女子,又自幼学了些诗书。错非家道中落,也不过委身于张根富做妾的。说到底,张根富还是不想让张正书去做这等“丢人”之事,可这事一捅到张秦氏那里,登时性质就变了:“官人,莫非你是想轩奴又惹事”这句话一下把张根富给问住了,是啊,难道张正书去摆弄庄稼,还能比不上去青楼争风吃醋,斗鸡走狗,无所事事,整天惹是生非这么一想,张根富就觉得张正书去耕作要十分顺眼了,起码不会有生命危险啊那些衙内王公,大概也不会到田间地头去跟泥腿子过不去吧“官人,再说了,轩奴此去,又并非正在去耕作,尚有佃户啊妾身记得,李家村那边,尚有几亩田地未曾有佃户耕种,何不散布消息,若有农户愿搭手协助轩奴,地里产出,他将得一半”张秦氏虽是女子,但这数目算得很清楚。当下的佃户,交了佃租,交了税赋后,一亩田里产出,尚不足四成。如果能收一半粮食,恐怕很多农户都趋之若鹜了。不用交佃租,税赋全是张家的,他们拿了大头好处,这好事在那里找如今,虽然张家兼并了那么多土地,可真正耕作的人手却不多。这年头,自耕农还是不少的。能耕种自己的田地,为什么要去当佃户当然,这两年还算好,农民破产愈加增多,佃户自然也就多了。“好主意”张根富觉得十分划算,用几亩地就把张正书给哄住了,等到这阵风声过去,再回县学上课不迟。但在一旁的张正书听了,却淡淡地说道:“小子不才,几亩地如何能够敢问,何谓格物致知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若只得几亩地,那小子何必劳烦二位自己买下便是了。”张根富一听,有点脑子转不过弯来,只知道张正书是想要多点田地。“吾儿要多少田地,方能足够”张秦氏的娘家也是农户,对于耕作还是十分熟稔的。虽然做了十几年的贵妇,却也不曾忘了田间劳作之辛苦。见得自己儿子突然“懂事”了,更是欣慰不已。“少说也十顷”张正书还觉得十顷田地少了,他到现在都不知道种田术怎么升级呢,自然是田地越多越好。第二十二章:麦田别说是张秦氏,连张根富都被吓着了。“吾儿遮莫不是在梦呓”张秦氏失声叫道,“你一个五谷不识,六畜不辨的小儿,如何能治十顷田地轩奴,不是为娘不帮你,实在没如此道理啊”“是啊是啊,吾儿勿要好高骛远,便是几亩地,为父也觉得多了”张根富反应过来后,也劝说道。诚然,如果按照常理推断,他们说得都有道理。没来由一个没耕过田的人,突然耕上千亩田地的,这根本不合常理啊但是,不这样怎么能行张正书什么都可以退步,但是关系到种田术升级的问题,他可不会退让的。要知道,北宋上层人士的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但这部分人,是先天条件好,而且医疗条件也好的,才能活到六十岁。要是平民百姓,平均年龄在四十八岁左右。张正书这个身躯,体弱多病,先天极差。如果没有系统升级一下,增强一下体质,恐怕连四十八岁都活不到。寿命问题,那可是关乎生死的头等大事啊如果系统升级,把张正书的自身属性提高到普通人的水平,那他就有很大概率活到六十岁了。如果再提升到远超常人的水准,说不定还真的能长命百岁。死过一次的人,是最在乎自己的身体的。别的什么金钱啊,地位啊,权力啊,统统不重要“我可以保证,必定能做出一番成绩”张正书拍着胸脯保证道。“这”张根富和张秦氏面面相觑,最后拗不过张正书的软磨硬泡,终于应承了。按照张根富的想法,他今年都六十有三了,已经是花甲之年。常言道,人生自古七十稀,张根富一身富贵病,肥胖的身躯已经给了他很大的负担。如果他能再活几年到七十岁,估计他自己都乐开了花。等张根富百年归老后,这偌大的家产,还不是全归了张正书到那时候,别说十顷田地了,便是全部的五千顷田地,张正书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他也是看不见的了。这样一想,张根富就平衡多了。于是,管家张通被张根富委以重任,要跟着张正书,划分出足够的田地,招来足够的佃户,还要承诺减免一定的佃租。管家张通听了,忍不住一阵肉疼。十顷上好的肥田啊,减租减得这般多,哪怕是财大气粗的张家,张通都觉得有些肉疼了。“小官人,太败家了啊”张通在车夫旁边,会有看了看马车里兴高采烈的两人组,忍不住在心中叹息道。张正书和书童来财,在马车内贪婪地看着车窗外的景色。此时已近秋天,汴河两岸的麦田,开始泛黄了。偶尔有几只贪吃的鸟儿,全然不顾面目可憎的草人,落在麦田之中,贪婪地啄食着才刚刚长成的麦子。一旁的佃户见了,连忙奔跑过来驱赶。那几只鸟儿尖叫几声,振翅飞上了树梢,却不肯离去。佃户悻悻而归,这时候的人,是拿那些偷吃的鸟儿没办法的。“这种场景,多久没见过了”一个多月前的张正书,还坐在钢筋混泥土的大楼里,日复一日地加着班。也不知道多久没看过大自然了,贪婪地呼吸了一下北宋的新鲜空气,哪怕是夹杂了牛粪的味道,也不以为意。“通叔,小子请教一番,这汴梁附近,为何不种植水稻”张正书发现了这个问题,汴河两岸如此肥沃的土地,居然全部是种小麦的,没有种水稻的,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要知道,水稻的产量,可比小麦要多啊“这些地,都是我们张家的。我们张家说种什么,佃户便要种什么。”管家张通解释道,“汴梁城中达官贵人多喜吃白面,而汤饼、馒头、胡饼、环饼、糕点、包子、馄饨、油饼都是要白面和就,这白面市场,可比水稻大多了。且汴梁附近百姓,皆喜吃麦,稻谷虽有,却也嫌贵。”张正书一听,大致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说到底啊,还是市场在作怪。小麦在市场上的表现好了,自然引得大量农户去种小麦。“如今水稻北植,麦粟南下,也是如此道理。说不定哪一日,汴梁人喜吃稻米,我们便又种水稻了。”张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谁不想多挣几个钱北宋可不像其他朝代一样,抑制商业的发展。甚至,还会主动引导商业的发展。这便是在明清时看来,都十分的不可思议。张正书刚刚穿越那时候,也是被震惊了,这和印象中的北宋,完全不一样啊“但小子听说,南方有占城稻,一年三熟。便是移植北方,亦能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间或种植大豆,为何无人尝试”这事自然不是张正书能知道的,别说是那个倒霉蛋了,就连张正书在后世,也不曾耕过田,更不会知道这种知识。“嗯还有这事”张通觉得很不可思议,“一年如何能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张正书笑道:“开封府左近,五谷皆宜。水稻喜热,小麦可耐寒。水稻于三月种植,则九月可收。期间复肥其上,再种冬小麦。九月下种,则来年三月可收。如此循环往复,获利倍增只是这稻种与麦种,须经筛选,一般种子可不成。”在后世,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但张正书还是学了种田术之后,才知道这一招的。没办法,谁让他要攒经验升级呢。这还是在河南开封府呢,若是在江南,他可要开启丧心病狂的三季稻了。“此话当真”管家张通有点激动,一脸潮红地看向了张正书,好像在看着一尊财神爷一样。“只是小官人是如何得知的呢”张正书早有预料别人会这么问,他早就打好了底稿。“那日与章衙内厮打,不知怎地被他打中后脑。虽甚疼,却也有醍醐灌顶之感。大抵是天授,我亦不复得知。若要证实,还得亲自试验一番。此时正值七月,待得麦田收割之后,我便让佃户施肥与田中,九月再选种下种。姑且试试成与不成,若成,来年三月,再种水稻。只是这田,须得花大力气,方能辟为稻田。”张正书说的是实话,虽然这麦田是在汴河两旁,不愁没有水。但是,这水渠却修得不到位。用来种小麦还成,种水稻就很吃力了。但没关系,种田术里面也有制作农具的书,等把水车、翻车、筒车都弄出来后,这水利就不愁了。第二十三章:根源所在管家张通不敢置信地看着张正书,只是被人打中后脑勺,就能开窍这样的好事,他想来一打不过,这张小官人差点就嗝屁了,才换来的开窍,管家张通还是不要了。只是这小官人自从吃了那次亏之后,就好似换了个人似的,倒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虽然不时有“惊人”的举动和“惊人”的言论,但总的来说,比之前好太多太多了。张正书当然不知道这个管家在想什么,他现在很苦恼,都快秋季了,麦子都要收割了,种什么农作物好呢“小官人,你在想什么呢”来财虽然有点傻愣愣的,只不过是他没什么见识,不太懂人情世故。但是,他不傻子,看得出张正书在紧锁眉头,肯定是在想事情。“我想知道,这汴梁城附近,农户都种些什么东西”张正书也觉得奇怪,一路走来,除了小麦还是小麦,怎么就没人种其他东西啊“小官人,这可多啦像麦、粟、豆、稻、黍都是有种的。你看看,那可不就是粟米”来财是农家子弟出身,对于农作物的认识很到位,起码比张正书到位多了。张正书在重生前,是典型的南方人,除了认识水稻以外,连小麦都只是在网上见过图片而已,这么近距离接触小麦都还是第一次。所以,别说什么粟米了,张正书根本就没见过啊“这是粟米”张正书示意车夫停车,然后来到路旁,近距离观察这粟米。这粟米差不多成熟了,好似“狗尾巴草”一样垂下来,上面还有不少的细毛。然而,张正书不知道的是,这粟米确实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选育驯化而来的,性喜温暖,适应性强。在后世那个环境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的黄河高原,或者是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上,土地贫瘠的地区,都能见到粟米的踪影。因为粟米耐干旱、贫瘠,不怕酸碱,这也是因为它历经数千年历史都没有被淘汰的原因。不然,以小麦和稻米的产量,分分钟就把粟米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了。不过,学过中学历史的张正书知道,在唐朝时,小麦、水稻的地位上升,粟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主粮排序依然是粟第一,麦和稻分列二三位。但是到了宋代,水稻的上升为最主要的粮食,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超过粟米,所以中国的主粮变成了稻第一,麦第二,粟第三的局面。大概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多少年来形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世界渐渐开始向南方倾斜。在北宋,稻米不仅是南方人的主粮,也是北方很多城市,甚至是军队、官员们的粮食。然而,在饮食习惯影响下,粟米的地位还是得到了巩固,便是到了后世,粟米依旧是中国人的第三主粮。“为何此地还种粟米”张正书觉得奇怪,粟米的产量,明显小于水稻、小麦,汴梁城的坊户、达官贵人喜欢吃小麦制成的馒头、糕点,这个张正书能理解。但张正书却不明白,为什么还种着产量较低的粟米管家张通倒是给出了个解释:“小官人,这汴梁城里的粟米少啊,一斗粟米,能卖一百八十文,且你看,此地不比其他田地,贫瘠且少肥,种麦收成不多。若是种粟米,却能得到种麦一样的所得,何乐不为”张正书明白了,这中国的农民也不傻啊,相反还很精明。来财也说道:“地贫种粟,地肥种麦,我家亦是如此种的”管家张通却突然说道:“若是往年尚有常平仓时,何至如此只是这常平仓法,被熙宁变法这么一搅,已然作废。”张正书一愣,常平仓法怎么这么耳熟啊“哦,想起来了,历史书上也学过啊,这是不错的制度啊,为什么作废了呢”不用张正书问,管家张通继续说道:“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