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第二次大索貌阅的结果,并没能达到杨广满意,第一次辽东攻伐的失败,也让大隋面临人力和财政上的双重压力。为了解决这一切,杨广再次检地检丁,希望从世家嘴里夺一部分资源出来弥补亏空,结果导致了最终的惨剧。杨玄感之乱,很可能也是因此爆发。自己当时还在阿爷的护持之下,对于这件事所知不多。由于随后天下陷入动乱之中,人们对于这次检查也就没有太多记录。随着秩序的恶化,杨广再想搞这种大索已经成为泡影,是以这次大索的结果,可以看作是大隋朝最后的人口田亩数据。固然之后的战乱导致秩序崩坏,流民大量增加,会导致很多户籍数据不再准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户籍资料没有意义。毕竟伴随着大索貌阅一起推进的,还有大隋的输籍法。也就是把百姓三百家到五百家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有户口以及输籍资料在,日后天下安定后,就能根据这个估测出原本当地有多少人。如果前后差距太大,那么就不妨再来一次或是几次大索,直到数字达到正常。再说不管怎么乱,田地的总数放在那不会变,有这个依据,谁再想侵占田地就很困难。谁拥有了这个,谁就掌握了帝国的基础,至少也是个重要依据。等到改朝换代重新计户授田时,有这个就能加快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避免耗损。以杨广的多疑,肯定不会放心把这么重要的资料放在自己视线之外。再说自己大军入长安的时候,也没从大兴宫找到这方面的最新资料。很多户籍档案都是前两次大索时的旧档,效力肯定不如王世充手里这份。如果自己猜得没错,这些户籍档案应该是被王世充私自扣下的。杨广有意迁都江都,当然机会把对国家最有用的物资都迁过去,洛阳又是水运中转的重要节点,一切就好解释了。这些户籍从长安运抵洛阳,理应起运上船,再从这里运往东南。可是王世充却把这些扣下了,作为自己个人谋求霸业的根基之一。考虑到王世充执掌洛阳以及这些户籍卷册转移的时间,估计他私自扣留这些东西的时候,李渊都还没有起兵造反。那时候王世充肯定谨慎,这些东西不会堂而皇之拿出来,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直到现在他彻底掌握了洛阳局面,且面临瓦岗军的威胁,担心有人损毁这些账册或是把它们交出去,才把这些账册挪到观文殿,且为了妥善存放这些版籍就把那些藏书都挪到了库房。且不论他的为人以及忠心,就是这么个布置,就能看出来,此人不但所谋甚大,更是个阴险狡诈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枭雄。这种人反复无常,不管现在对自己多恭顺,真要打定主意翻脸,立刻就会行动不会有半点迟疑。正常情况下,王世充当然不会对自己不利,至少现在不是时候。但是自古小心无大错,跟这种人打交道多长个心眼,从来就不嫌多余。自己面前的瓦岗军并非易与之辈,身后李建成虎视眈眈,不知几时就会下毒手,身旁的王世充又是这等人物,玄甲骑看似背靠强援,实则四面受敌孤军奋战。想一想自从自己出山,好想就一直是这个样子,也早就该习惯了。就是得让麾下这干军将多长个心眼,别真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小看了王世充及他部下的那些将卒。再者,那些卷册既然被自己看到,也确实该想个办法,把它们保护起来,以备日后二郎坐天下使用。换句话说,从看到那些卷册的时候,自己和王世充就注定要有一场较量,决定这些珍贵底档的归属。以王世充的狡诈,也肯定能猜到这一点。就算瓦岗军不来,玄甲骑在洛阳怕是也没几天安生日子,就得准备接下来的争斗。而摆在自己面前的难处,也远不止这一宗。就是从王世充手里要来的书卷,也是个烫手的馒首,没那么容易送出去。第八百四十九章 枭雄(十)对于大多数武人来说,意识不到书籍的珍贵之处,最多也就是算计它们能值多少钱。也就是徐乐这等见识的,才能对它们的真正价值有大概认知。再者就是世家门阀控制的天下,书籍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其实也不好说。是以在正常情况下,徐乐拿走这些书并且运回去,其实没什么难处,王世充也犯不上为这点小事跟强援过不去。可是看到观文殿那些账簿之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正常情况下,王世充也不会让徐乐看到那些。只不过是从邙山之战再到徐乐提出放粮以及观赏观文殿,前后时间距离太短,王世充没有反应以及布置的时间。毕竟那么多的账簿在那,要想在不引起玄甲骑众人注意的前提下把它们转移走,就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徐乐一行人太快,王世充根本来不及采取行动,只能被迫让他们看到。从那一刻开始,双方的关系就变得有点微妙。主人家千方百计想要藏下的东西被客人看到,这便做不成主客,只好当个对头。王世充之前答应的事情,固然不能明着拒绝,但是具体执行成什么样,就难说得很。虽然从正常情况看,王世充没必要在这种小问题上和玄甲骑对着干。但是人心难测,谁又说得好?何况对徐乐来说,要应付的人还不止王世充一个。韩约原本也没把书当一回事,直到从徐乐口中了解到这些书的珍贵,以及对它们的处置之后,才真的有些犯难。“原本以为,乐郎君是要把这些书留在手里,将来教咱们的子弟读书识字,或是教授那些乡亲。没想到现在就要交给二郎,这可是有点难办。他要是在军中一切都还好说,可是现如今李建成坐镇潼关,这东西能否从他眼皮子下面运出去就是个问题。就算瞒过了他,迟早也会露馅,到时候他还是得记恨咱们。说实话,就他的所作所为,就算宰了他都应该。可是谁让他是李家嫡长,连皇帝位子迟早都是他的。咱们真恶了他,也是个麻烦。”房中只有韩约、徐乐二人,也就没必要说一些表面文章。神武子弟都知道,小门神韩约可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在云中那种边地,一个窝囊废会被所有人看不起,慢说当侠少,就算是当个农夫都会遭到排挤打压。说到底,那就不是个能养活老实人的地方。在那种险恶环境下能够立足并且闯出偌大名头的小门神,自然不是什么好相与,更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害怕。他说这番话,也不是顾虑自身安危,完全是一番苦心替徐乐着想。其实韩约说得也没错,毕竟他们现在也不是在神武那时候,天下的局势也和之前不同。为李家效力,自然是希望李家最终得了天下。可是一旦江山定鼎,情况就和现在不一样。君臣名分带来的影响,谁也不能等闲视之。大隋开国的时候,也有那么多武功勋贵,结果又如何?骁勇善战如史万岁者,还不是因为个名字犯忌讳就丢了命。以徐乐和李建成的关系,可比史万岁这个名字危险多了。之前几次闹事全亏了玄甲骑的勇武以及李徐两家关系,如果日后天下太平,这勇力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李建成也不会顾念两家世交,到时候肯定是下死手。说句良心话,就玄甲骑当前和李建成的关系而言,修补都还来不及,不能再恶化下去。按照韩约所想,如果能用这些书换一个和李建成的和解,其实也是值得的。至于说当日鹦鹉洲上自己所受的伤,以及李建成对于玄甲骑的态度,他不是不生气,而是没办法。但是他的想法却不被徐乐所接受,他的态度也很是坚决:“当日杨家抄录正御书五十份,本以为可以世代传承。可是兵火纷纷,人命如草芥,自保都还顾不上,又有谁能顾上那些书卷。这些书稿多有损毁、丢失,咱们手上这份,大概是当今世上唯一一份完整收藏。独一无二没有替代。如果落到李建成手上,咱们在要找一份一样的,可就难了。”“阿乐你不说我也能想到,这样的珍品自然不会多,也确实送给二郎的好礼物。可是我想二郎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他应该能明白咱们现在的处境,以及李家的大势。说到底他也是李家仁,不会想要看到家中内讧自相残杀。咱们把书给了李建成也不是给外人,他们两兄弟怎么闹也是亲手足,不会为这个跟阿乐翻脸。若是他连这点事情都看不明白,这朋友不交也罢。”徐乐叹息一声:“韩大还是没明白。我把书给二郎而非建成,并非因为两下的私交,也无关李家诸子争权夺利,而是为了这批书的用项着想。杨家父子虽然爱书,但是爱的不是地方。书卷落入他们手中,就被束之高阁存于大内,虽说书籍因此得以传世,但是对于苍生百姓并无帮助。也不说云中那种小地方,就算是长安、洛阳,又有几人真懂得文墨?毗沙门素来和世家交好,如果这些书落日其手中,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那些高门世家设法攫取。且不说咱们为了这些书费了多少气力,就是这些书落入世家手中,我们也是白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