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正正经经的全家福,家里一个人都不缺,全都在。初三早起,许世先他们都各自跟着媳妇回娘家,许世彦也跟苏安瑛俩人,领着四个孩子回苏家。如今,苏家姐妹六个里头,有五个都在东岗,只有秦美玲一个人在浑江住着,姐妹六个的日子都过得不错。上辈子这个时候,秦美玲的男人隋宏志已经承包了浑江百货商店,有钱,在外面找了三儿,跟秦美玲俩人正闹离婚呢。结果这辈子,也不知道隋宏志怎么就消停了,老老实实的跟秦美玲过日子。两口子感情不错,隋宏志对丈人家也是特别热情。对此,许世彦倒没啥想法,不离最好,也省的苏维忠和韩彩娥跟着闹心。过了正月初三,许世彦就没在家待过。初四参业公司和林业局两边的领导凑一起喝酒。酒桌上许世彦提出来,要在松江河办一个实木复合地板厂。林业局那边一听,来了兴致,非得要掺一股。许世彦也没拒绝,具体合作事宜,后面慢慢商议就是。正月初五,许世彦被常宏发叫去了县里,原来是管恩学、林启越、陈建章都在县里呢。正好这一群人凑一块儿,又聊了很久。尤其是对抚松地区甚至浑江地区的人参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番非正式的讨论。“往后,咱们的人参,要走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路线。不能再发展大路货了,卖不上价钱。”许世彦借机会,说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个,放开承包山林,发展林下参。这个之前我们场就试过,但是我们场没有属于自己的山,林地所有权不归我们,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林下参还是很有前景的,当然时间也长。所以最好是配合着承包河段养殖林蛙、冷水鱼、种植一些药材之类,这样前期也能有收入。这个需要林业部门配合。咱这儿就赶不上集安、桓仁那边儿,人家那边都是自留山,自家的想干啥都行。”林下参发展周期长,一般都得十几二十年才见效益,所以这个承包期必须长,短了根本没用。“再一个,是发展低农残人参。咱们现在参业上用的农药,太多有药物残留了,这也是很多棒槌卖不上价钱的原因。我们参场的棒槌为啥一直都卖的还行,也有这个原因。林哥知道,自打我到了参场,就一直提倡不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氯丹、五氯硝基苯、甲拌磷等这些农药。咱的人参拿去化验,没有这些有害残留,品质有保障。这件事儿,必须赶紧规范起来,把咱长白山无农残人参的名头打出去,价钱还能往上涨一涨。”这些,是自打去年秋天出事后,许世彦就一直在琢磨的。“之前我就一直强调,要控制人参过快发展,现在也还是那句话,越多越不值钱。县里头,得出台政策,压缩面积、调整规模、控制发展。尤其是那些企事业单位,拿着公家的钱栽参,这种事儿尽量杜绝。把规模控制住了,不要发展那么快,避免市场上供大于求,人参产业才能长远发展。”最后,还是老生常谈,之前许世彦就建议过多少次了,上头就是不听。但凡能控制控制,也不至于一下子崩的这么厉害。“世彦啊,我听人家说,国外现在流行西洋参。那玩意儿价钱高,而且人家外商都收。二参场、三参场都栽了不少西洋参呢。你说咱县里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一下结构,除了压缩园参种植面积之外,逐步发展一下西洋参啊。”高云峰有点儿不同的意见。“高县长,这事儿咋说呢,西洋参价钱高低,一样是掌握在外商手里。今天他说价钱高,咱就多种,等咱种的多了,产量大了,他说不收了呢?这套路不就跟咱的棒槌是一样么?”许世彦摇头,不管是西洋参还是本地参,只要他们自己不掌握价格自主权,那就是资本眼里的韭菜,人家想啥时候割就啥时候割。现在看着西洋参挣钱,都一窝蜂去种西洋参。等着西洋参产量大了,人家一句品质不行,就啥都白扯了。前世就这样,本地人参不行了,好多人都改种西洋参。刚开始几年确实挣着钱了,后来呢?不也是一样的套路?所以说,根本不在于种的是本地参还是西洋参,关键问题是,他们得有掌控价格的能力。“我一直都说,咱们要往品牌化发展,咱们要打造一个知名的品牌。让所有人提起人参和人参产品,就想起咱的牌子来,这才是最要紧的。就像南韩现在,只要一说高丽参那必须是正官庄,对吧?明明都是同样的参,甚至咱的红参比他们的品质更高,可咱就是卖不过人家。为啥?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许世彦觉得,国内在这方面,理念上的缺失太大,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视这方面。不说别的,县里这几个参场都是各自为政,自己有自己的商标。以前,一参场有东林牌、二参场有辰讴牌、三参场有入云龙牌。根本无法形成统一,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品牌效应。“人家南韩那边特别注重这些,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机场免税店,甚至一些旅游景点,卖的都是这一个品牌。我觉得,咱也应该学一学,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一个咱本土的品牌,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要不然,咱永远都是人家外商的原材料基地。人家说给咱多钱,就得多钱。谁叫咱腰杆子不硬呢?”这些话,许世先早就想说了。“我上次跟领导提了,说是要发展新型合作社,组建一个人参协会啥的,也没动静。这个是最好的发展路子,把所有参农联合起来,一起走品牌化高端化的路线,才能跟国外资本抗衡。”所以说,这就是承包到户的弊端,参农各自为政,力量分散,人家想对付你太简单了。第七百三十二章 一起去羊城“世彦,回头把你今天这些话,写一份完整的报告给我。”以管恩学对许世彦的了解和信任来说,这一番话,必须受到重视。“之前那份报告其实我也看见了,写的挺好。要是跟你今天说的结合,真的执行下来,肯定能扭转局面。”两次的报告,可以说一个着眼于目前,另一个放眼未来。这就跟治病似的,第一次的报告治标、解燃眉之急,今天的这些话,治本、防范于未来。两者如果结合起来,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上级加大力度管理,再给予参农一定优惠,本地的人参产业还是能再起来的。当然,这个不是三年两年能奏效,必须得持之以恒。就怕有些领导心急,一看没啥效果,就打了退堂鼓。“好,回去我就写一份完整的。”许世彦没推辞,身在这个位置上,有些觉悟还是要有的。领导让写,那就必须写,至于写完了,上头认可不认可,那就不是许世彦能做主的了。他只在参业公司这一亩三分地儿说了算,出了公司,人家听他的那是给他面子,不听才是常形。毕竟,这些计划要实施起来都不容易,需要大笔的钱做后盾,上级有上级的考量,都明白。许世彦和管恩学等人在县里呆了一天,到傍晚,司机开车把他送回家。正月初六,许世彦摆酒请客,把赵建设、黄胜利、杨钧显、周庆国等人全都叫来。大家伙在一起热闹一天,也把接下来的事情,做了个简单的规划。正月初七,许世彦陪着苏安瑛、许世琴、韩立伟他们,一起坐火车出发。许世琴不是说想去羊城看看,弄个门市或者开个厂子么?之前回家来,听说哥哥嫂子在那边买了房重建,打算开店,许世琴就说,年后跟着苏安瑛一起去羊城。韩立伟原本还有几天假期,可许世琴要走,他也只能跟着一起。苏安瑛回来过年的这几天,陆续还有人打电话说是要货。苏安瑛寻思着,她和季玉凤先过去安顿下来,家里这边收货了继续发。趁着开春之前这段日子,能挣就再挣点儿,不然这一年的花销挺大,光出不进哪行啊?再一个,羊城那边的房子已经封顶了,接下来还有内外墙、门窗安装、室内装修啥的,要忙的事情很多。自家的房子,从买到盖,许世彦都没过去看一眼。月里单位的事情少,他正好去羊城一趟,看一看自家的房子盖得如何,顺道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一行人坐火车到沈阳,许世彦几个坐飞机去羊城。韩立伟带着俩孩子,先坐车去凤城,看一看老领导,过两天再坐车回广水就行。自打俩孩子断奶之后,许世琴经常各处去办事开店啥的,俩孩子都习惯了跟爸爸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