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3节(1 / 1)

再说那些年日子也过得紧吧,回来一趟确实不容易。好歹现在岁数大了,也不干活了,自在没人管。这不就想着趁我还能动弹,赶紧领孩子们回来看看么?”许成厚看见这些当年的伙伴,也挺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情绪,坐在那儿跟这些人唠嗑。许世全家这屋子本来间量就不大,许家这二十多口人在屋里,后续又来了不少人,太挤了。周桂兰一看这样,就留下许成厚爷几个在东屋跟人家说话唠嗑儿。她领着儿媳妇和孙子们从屋里出来,坐在院子里头,跟胡春花还有前头几家邻居在那儿唠嗑。“婶子,你们这些年在抚松那头咋样?日子一定过得挺好吧?你娘家人好像也在抚松那边是不是?这些年,也没见他们回来,家里都咋样儿了,我姑奶还在么?”说话的是姜福海的母亲,也就是姜春柱的媳妇。周家以前住在姜家堡子,周桂兰的母亲就姓姜,跟姜春柱的爷爷是同宗。所以,姜春柱家跟周家沾着亲,管周安平叫叔,管周桂兰就得叫姑。可姜春柱家里跟许成厚家关系特别好,认识更是在周桂兰嫁过来之前。所以周桂兰嫁到许家之后,称呼就改了,姜春柱两口子都叫她婶子。“不在了,八二年夏天走的。”提起周家老太太,周桂兰忍不住叹口气。老太太神智还清醒的时候,总念叨着要回来看看,后来疯了,也就不再念叨。当时老太太过世,周安平兄弟几个议论来着,用不用把老娘的骨尸送回来埋葬。这边还有个周怀民的坟,里头没人,就是几件衣服啥的,也就算是个衣冠冢吧。按说,应该把老太太送回来合葬。可一想,这大老远的咋往回整?连着棺椁往回送,那得多少钱?要是火化了送回来骨灰,周安平等人都不太能接受。老辈人的想法,还是入土为安,土葬,哪有乐意火葬的?所以最后商议着,也别回来了,还是埋在大营吧。往后清明、七月十五啥的,上坟添土也方便。“哦,我姑奶岁数也不小了,算是喜丧。那我叔他们都还好吧?这些年也都没个动静,书信也不通了。”这个叔,说的就是周安平兄弟几个。“对了,有件事儿可能你们不回来不知道。前些年,有人回咱这儿,专门打听老周家来着。打听我姑奶还有几个叔的事情,问他们去哪儿了。我听旁人说的啊,好像那些人,是京城来的。”姜春柱媳妇,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赶紧跟周桂兰说一声儿。“京城来的?打听我娘和我哥?我们家在京城没有啥亲戚啊。”周桂兰愣了下,有点儿弄不明白春柱媳妇说的这个啥意思。有人打听周家后人的下落?还是京城来的人,干啥啊?“不知道咋回事,都是好多年之前的事了,六七、六八那时候吧?反正那年月正乱着呢,大家伙儿都怕是有人要祸害我姑奶他们,所以就说不知道哪里去了。”春柱媳妇仔细想了想,也记不起究竟咋回事了,毕竟年头太久,谁还能想得起那么多啊?已经过去那么久,如今再去想也没用了。周桂兰也懒得打听那些,就跟春柱媳妇,还有胡春花她们闲聊。“奶,我们能去周围转一转看看么?”许金凤等人在这小院里呆着挺无聊的,她们又听不懂爷爷奶奶跟人家聊啥。就这么干坐着没意思,所以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去吧,那个,这一片山往上,都是咱家的,随便玩。可惜,这个时候没啥好吃的,梨还没长好,山楂也不行,都是青的。栗子也没长好呢,桃园子不在这边儿。等着明天,让你大爷领你们,去桃园子摘桃吃,这时候咱家的桃倒是正当季。”胡春花一听,就笑呵呵的给许金凤他们指方向。这边的山,大多都是各家的自留山。许成厚他们搬走了,那一份儿都给了许世全他爹,现在也都在许世全名下。两家的在一起,挺大一片呢。第六百九十三章 吃货属性孩子们得了允许,呼啦一下子就全都跑出去了。许家大门对面有一条小河沟,山上的泉水流淌下来形成的。小河沟不太大,成年人一大步就能迈过去,水也不算深。几个小的就蹲在河沟边的石头上,伸手撩着河水玩。“哥,你快看,这里面还有小虾,好小啊。快,帮我抓它。”许海清指着清澈的河水惊呼道。许海源过来蹲下仔细瞅,果然,就在石头缝里,几只透明的小河虾在水里游着。“这么小的东西,你抓它干嘛?吃啊?”他家弟弟是吃货不假,可这么小的虾,塞牙缝都不够,是不是有点儿过分?“哥,我就算再爱吃,我也不能吃这么小的东西吧?就是看着好玩儿。”许海清一撇嘴,都把他当什么人了?这么小的虾,而且就这么几只,他怎么吃啊?哥俩的对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走,咱们往那山上溜达溜达,不是说那边有栗子树么?这玩意儿咱那儿没有,过去看看啥样儿。”许海波指着远处的林子说道。确实,板栗这东西,抚松地界确实没有。大家平常都吃过栗子,但栗子树,真没见过,于是都来了兴致,就往那边山上走。这头的山,跟家里的山不一样。家里那头山大,一座山绵延几十里的都有,所以山势多数平坦,坡也比较缓。这边山小,一个一个的挺陡。而且这石家沟不愧是叫这个名字,满山都是石头。哪怕是大田地里,也能看见好多都是石头。那地里的庄稼按说这时候都应该挺高了,这边庄稼的长势很普通,一看就是土壤肥力不够。“难怪咱爷说,石家沟这边铲地的时候,这山铲地,那山都能听见。你瞅瞅这满山的石头。这庄稼长的,比咱那儿可差太远了。也不知道祖辈儿那些人,咋就相中这么个地方留下来了啊?既然都闯东北了,为啥不再往北边走走?”许海涛一边走,一边在那念叨。孩子们都听家里人说过,老许家祖上在哪里,因为啥搬过来的。可为啥选这么个地方?大家都挺不理解。“二哥,当年齐鲁人闯关东,一个是走陆路,也就是闯过山海关往关外走,另一个,是从海上坐船。一般来说,要是顺风顺水的话,一天一夜就到了。海上这一路,多数都是到大连、营口这些地方。”许瑾萍看过相关的资料,对这个倒是有点儿了解。“那时候的船不像现在是大船,都是普通的小渔船之类。赶上顺风顺水能漂对地方,要是赶上风向不对,不定漂哪儿去呢,有的都能漂到日本海去。漂到哪儿能上岸就算不错,不知道多少人直接就死在海里了。”海上风云莫测,这种事儿谁也说不好。“咱家祖上打鱼的,你说他们咋过来?那肯定是坐船啊。那坐船往这边漂,也不是他们能控制的,漂到哪儿就算哪儿呗。指不定咱家祖上的人,就漂到丹东这附近了。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落脚,觉得还能过下去,比以前打鱼的日子好过。那谁还继续往前走啊?”辽省,是齐鲁人闯关东的第一站,但凡能在这里立足讨生活的,谁也不愿意再往北走。再往北,山高林密野兽丛生的,太危险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