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3节(1 / 1)

然后一个一个蹦上炕,心满意足的钻进被窝。许世彦看着孩子们那高兴劲儿,还能说啥?谁叫他们生了这四个熊孩子呢?忍着吧,反正明晚上这些熊玩意儿就可以滚蛋了。再说,媳妇这一路回来,估计也累的不轻,让她好好休息吧。苏安瑛确实挺累,出门在外这些日子,她天天都睡不好。几个女人在外面,又带着那么多货,身边还有不少钱,哪敢放心大胆的闷头大睡?都得随时警醒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得起来看看,生怕带的货丢了啥的。回来坐飞机、坐车也是一样,都挺遭罪。如今这回到家了,彻底放下心来,那觉睡的别提多香了。几乎是挨着枕头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大天亮。得亏第二天周日,许世彦不用上班,许海源不用上学。早晨许世彦先醒,接着许海源和许瑾萍也醒了。爷三个轻手轻脚起来穿衣服,然后许世彦领着儿子出去扫雪,许瑾萍做饭。七点来钟,饭菜都做好了,这才把苏安瑛三个都喊起来。“啥时候了?”苏安瑛这一觉睡的挺沉,醒来的时候还有点儿懵。过了会儿反应过来,她这是回家了。扭头往墙上一看,好么,七点半了。于是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穿衣服下地。“你们咋也不叫我啊?早晨吃啥?”“妈妈,早饭已经做好了,洗脸吃饭就行。”许瑾萍敞开锅,往外端馒头、盛粥,再切几个咸鸭蛋、捞点儿咸菜切了。早饭,没那么讲究,随便对付着吃一口就行。第六百三十一章 许海清的特长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拆洗被褥、给孩子做衣服、采买年货等等。苏安瑛回来了,也不得消停,忙着呢。先是跟季玉凤等人,把公司这段时间的账目全都拢出来。过了两天,全部款项到账之后,把各家都叫到一起开个会,算一下分红。相比于去年,今年进账更多。参土挣了十来万,参栽子卖了四百万。刨去各家的人参不算,加工厂秋天一共加工鲜参十三万斤,进账一百五十万。后面带货去羊城,一共是卖了将近八万斤干货,挣了六百多万。当然,挣的多,花销也大,各处都得雇人干活,工人工资这一块就不少。纪同忠、黄圣凯等人虽然没有公司股份,但他们的工资加奖金,每个人都得一两万。加工厂那边购买机器设备、水电各类费用等,都是大笔开销。再加上各种税费啥的,即便是镇上和县里都给了优惠,也得交不少呢。参市这边,饭店和旅店盈利也不错。今年加盖了旅店,房间比以前多了一倍不止,即便这样,最忙的时候也会满房。不过饭店旅店这边用人多,成本高,实际上利润值比不上人参种植加工。只不过是许世彦想占块地皮,只要能正常维持运行,不往里搭钱就可以。所有费用乱七八糟的都扣完,最后还剩下八百多万,这个算是净利润了,各家可以分红。除了这些,各家都起了一百丈棒槌。今年行情好,棒槌产量也高,又是自己加工自己销售,那种泡酒的人参销售的特别好,价钱也高。所以今年各家这一百丈,基本上都能卖十六七万。肥料厂那边刚开始生产销售,还没回本呢,没啥可说的。估计再过两年,才能有收益。养殖场那边已经全部交给许世安管理。还别说,许世安念了两年书,长进不少。养殖场那边管理的井井有条不说,还跟开峰林场合办了一个鹿场,扩大养殖规模。总的来说,就是这一年经过大家伙儿的努力,众人的钱包又鼓了不少。而许世彦夫妻的资产,已经破千万,算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算完账,分了红利,大家伙儿都挺高兴。腊月十七这天,饭店包场,算是搞个小联欢,庆贺一下。这回,各家都要求孩子们,必须准备节目上台表演。尤其是黄树庆等成绩差的,谁要是好好表演了,就不挨揍。要不然,别管是不是快过年了,这顿棒子炒肉肯定躲不过去。为了不挨揍,这些孩子也只能认真的去准备节目了。所以当天晚上的联欢会,整的有声有色格外热闹。孩子们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的还学着电视上,表演了小品、相声。最让人惊讶的,还数许海清,这孩子上场,给大家讲了段儿评书《杨家将》。还别说,讲的真不错,表情动作都挺到位,讲的也十分流畅,一气呵成。“三哥,你家海清,啥时候学了这么个本事啊?我的天,这个可厉害了。”台下吃喝的众人,全都傻了,谁也没想到,许海清这么点儿个孩子,竟然有这本事啊。许世彦也傻了,他是真不知道,老四还会这一手儿。这孩子平常时候懒的要命,写字就跟鬼画符一样,背古诗三天背不下来一首。谁寻思这孩子,讲评书倒有点儿能耐。虽然他讲的跟收音机、电视里头不是那么完全一样,但故事内容没错,讲的也非常精彩。还不到八岁的孩子,能有这一手,已经很不错了。“三哥,我看要是海清学习真不行,你不如把他送去学曲艺得了。这孩子有点儿那意思。”孙晓锋在旁边给许世彦出主意。“小孩子不定性,不知道他能干啥,还是等他大一些再说吧。不管咋地,也得把初中念完,那时候他要是真不想念书了,再想办法吧。”许世彦看了看台上神采飞扬的小儿子,笑着摇摇头。这孩子就是个人来疯儿,不定性呢,不能这时候就下定论。但是可以适当往这方面引导。等着他找找人问一下,县里或者市里,有没有那种少儿诗朗诵、播音主持,或者唱歌一类的才艺班,可以让孩子去试试。不行的话,就从哪个文工团里,找个老师教一下。许海清如果真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适当往这方面培养。将来要是学习成绩真的没那么出类拔萃,也可以试着往艺考上面走。大不了多花几个钱呗,只要能把孩子培养出来,多花点儿钱也无所谓了。许世彦一直都觉得,在孩子教育上投资,是最划算的买卖。孩子成才,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别看他们家现在有点儿家底,看着像是挺多。可一旦家里出来个败家子儿,别说这些,就算是再来这些,一样也能败空了。如果孩子成才,现在投资那点儿钱,将来可以百倍千倍的挣回来。而且,孩子有一技之长,可以靠自己衣食无忧,将来也不用父母操心了。家里这四个孩子,老大老二,许世彦真没担心过他们将来的前程。老大跟着楚老学医,将来就算不念大学,也能考个证当个乡村中医啥的。再说,那边还有个药厂呢,到时候通过药厂,把许海源送去药科大学正儿八经学几年。回头锻炼差不多了,进药厂当个技术员啥的,保证没问题。老二也不用说,这孩子写写画画上头挺有天分的。真要是不念书了,跟着她小姑去学服装设计啥的也能有条出路。当然,这是最差的。以许瑾萍目前的成绩和状态来说,将来不敢说是能考上清华,本省的大学一点儿问题没有,所以也不用操心。老三这丫头,比不上前面俩那么聪明,只能说中规中矩,干啥都一板一眼挺认真。许世彦夫妻也琢磨来着,将来许瑾慧能考上大学最好。要是考不上,给她安排到参场去,当个工人啥的也能过好日子。有许世彦护着呢,不怕过不好。唯独这个老四,真看不出他有啥长处,一天天好吃懒做、调皮捣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