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参籽,一般都是两人一组,面对面跪在池帮子上头。伸手将红透参果下面的嫩茎秆掐断,然后将参果放到筐里就行。有的人参长得矮一些,还得用手拨开参叶子,别漏下了。这个活说起来呢,倒是不算累,主要也是得弓着身体在参棚下干活,累腰。小孩子还能好点儿,个头矮,身形小又灵巧。像许成厚这个岁数了,再来干这活,属实不容易。所以许世安才会特地嘱咐了老爹一声,就怕老爹逞强,再累着。“行了,赶紧干活吧。源源、萍萍,你俩人小手没有劲儿,掐不动的话,就用剪子啊。早晨出门的时候,你奶不是特意给你俩带了剪子么?”对于大人来说,直接上手掐最快。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人小没力气,小手又嫩,这要是上手掐,就算能掐断,估计没掐几朵,就该累的手指头疼了。所以早晨出来的时候,周桂兰特地给俩孩子带了剪子,让他们用剪子往下剪。费点儿劲就费劲吧,总比孩子手疼强。“哎,知道了,爷爷。”俩孩子脆声答应了,然后就拎着筐拿着剪子,从池串一头开始,跪在池帮子上干活。参棚下,是一尺多高的参苗,青紫色的主茎上头,轮生五片掌状复叶,在往上,就是一朵红艳艳的人参果。许家这棒槌侍弄的很精心,栽参时候用的底肥,今年春天追了豆饼水,夏天还喷施了叶面肥。所以这参叶子长的特别好,绿的发黑那种。参籽的朵儿也大,都跟许瑾萍那拳头差不多。一朵朵红艳艳的参果,饱满圆润泛着光泽,看起来就格外稀罕人。许海源和许瑾萍都拿着剪刀,小心翼翼的将参果一朵一朵剪下来,放到筐里。等着筐装满了,就拎着去池串头上,倒在编织袋里头。池面子宽,一个人不能全都够着,所以就得俩人一组面对面干活。许瑾萍人小胳膊短,肯定够不到中间,许成厚就往里伸伸手。祖孙俩配合的还不错,虽然干活比不上许世安他们快,反正过一会儿,也能拎一筐参果倒在编织袋里。累了,就歇会儿,然后接着再干。到中午的时候,许成厚跟许瑾萍这一串二十来丈,也干了大半儿。天气热,中午大家也没去看参小房,就在地头上,拿出来带的干粮和水,随便儿啃一口。黄树庆、冯斌、孙宇这几个,也都上山来了,大家伙儿凑一起,互相换着饭菜吃。对于黄树庆等这种不太爱学习的孩子来说,上山干活,比在家看书有意思多了。许世安和小儿子一上午就把自家的参籽都掐完了,下午帮着许成厚他们,所以没到三点,活就干完了。于是开着车拉着人和参籽,直接下山,把许成厚祖孙三个送回家,再开车回养殖场。许成厚爷孙三个回到家,时间还早,于是赶紧把参果从编织袋里倒出来,把一粒一粒红色参果从花托上撸下来。红透的一碰就掉,很容易,偶尔有朵半青不熟的,就一粒一粒摘下来,其实这种多数都是瘪子。撸下来一粒一粒红色的肾形小果,还需要将外面薄薄的果皮搓碎了,用水洗净。许成厚领着孙子,将小果装入编织袋,然后让许海源他们穿着鞋在袋子上踩。踩了一会儿,就见到编织袋下面流出些红褐色的汁水,那就是果肉被踩碎了,流出来的果汁。据说这个果汁也可以入药,三参场正在研究人参果冲剂。当然,一般的参农都不怎么在乎,都是跟许成厚这样,直接踩碎了随便流到水沟里。孩子们踩一阵,将编织袋翻一下抖搂抖搂,继续踩。等到里面流出来的汁水越来越少了,往里面倒些水,扎紧口袋再踩一会儿,然后倒进大盆里,用清水冲洗。成熟的好种子,会沉在水底,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都是瘪子,多数都是要漂出去。就这样,搓洗之后再漂洗,最终留下雪白的参籽,捞出来,倒在已经铺好了纱布的叉子上,沥干水分。参籽要晒干,但是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所以白天太阳毒的时候要放在阴凉的地方,早晚太阳没那么烈的时候再端出来。如果晾晒不及时,种子仁就粉了。如果被太阳暴晒,就容易烤坏了,也不会发芽,所以这东西格外娇贵。晾干的参籽,如果当年直接发参籽,这叫发水籽。由于参籽没有经过休眠期,所以发芽率不高,而且容易烂。要是妥善保管放一年,来年夏天发参籽,这叫发干籽。干籽出芽率高,保苗率也高,要比水籽好很多。许世彦不缺参籽用,自然不肯发水籽。这参籽晾干后放起来就行,等着明年夏天发干籽,秋天播种就行。第五百零七章 天公不作美这边,许成厚领着孙子把参籽洗好摊到叉子上晾着,然后吃饭休息。另一边,许世彦和历诚容带着俩翻译,陪着几个外国客商,坐火车到了到了二道白河镇。这年月,从西坡到北坡的环保公路还没修呢,只有各个林场之间的运柴道。这运柴道都是为了采伐,以及往山下运送木材修的。为了方便运输,都是哪里有伐区就往哪里修,常常是拐大弯儿。山路崎岖,开车走太费事而且还危险,倒不如坐火车更方便还安全。二道白河镇归属于安图管辖。别看是相邻的两个县城,二道白河距离松江河也不算太远,却又是另一番风情。这边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数都是朝族同胞。所以这边朝族风情浓厚,大街上,尤其是女性多数都穿着颜色艳丽的服装,上衣短小,下面搭配大长裙子。好多人说话也不是汉语,而是朝族语言。甚至一些报纸杂志都是朝族文字,就连街路两边的招牌,也多数都是两种文字。别看都是黄皮肤人,看着面相也差不多,可仔细打量的话,还是有一些区别。老外瞅着这边挺好奇,少不得要问一下。历诚容在省城学了两年外语,普通的对话没问题,这种问题要回答就稍微费力一些。好在有专业的翻译,许世彦就讲了一下关于朝族的发展变迁。老外听了倒是挺感兴趣,接连发问。许世彦把他知道的,能说的都说了,一些敏感话题,他自然不会说。按理,到了这种少数民族聚居地,少不得要体验一下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风情,最起码要品尝一下特色美食。朝族美食还是不少的,打糕、米肠、酱木里汤、大冷面,但最出名的,还是狗肉。许世彦不吃狗肉,但凡打猎的人都不吃,狗对于他们来说,是伙伴。而且许世彦担心,欧美有不少国家是禁止食用狗肉的。他也不知道这几位吃不吃,自然不敢擅自决定,所以特地让翻译问了一下。果然,那几个老外一听吃狗肉,都拒绝了。不吃狗肉,这边也没啥西餐厅,那就只能随便吃点了。好在那几个老外只是不吃狗肉,其他的菜倒是能吃。天热,每人点一份冷面,再来份烤牛肉、打糕、米肠等,搭配着朝族咸菜,也就这样了。冷面是用白面混苞米面或者荞麦面、淀粉等制作,用机器现压出来,入锅中煮熟捞出。用冷水过凉后,加入冰凉爽口的汤汁,还有牛肉片、黄瓜丝、西红柿片、鸡蛋、辣白菜、辣酱等配菜。汤汁酸甜可口,冰凉舒爽,酱牛肉片也很有滋味,大热天吃了确实挺舒服。这年月外国人还是很少见的,周围不少人看着他们。许世彦只能笑着朝那些人点点头,示意人间不要对着那几个老外指指点点。但是这个很难禁止,许世彦也没辙。毕竟这里就是一个偏远小镇,不是什么大城市,这个真避免不了。吃过了饭,少不得要找个住的地方。这里不是县城,目前来说,旅游业也没有发展到后世那么发达的程度,高档宾馆肯定没有,只有朝族旅店。这边居住的屋子也很有特色,门是拉门,屋里是地炕,进屋就脱鞋。两个人一间房,许世彦跟历诚容住一起,晚间睡在地炕上,倒也挺不错。“希望明天能是个响晴的天儿,咱们上去能看到天池。”临睡觉之前,历诚容这么说道。刚才他特地去打听了,说是最近几天都是晴天,好不容易来一趟,谁都想上去看看天池。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外面阴沉沉的,雨倒是没下,但是起了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