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楚老的文章九月八号,许世彦背上行囊,再次踏上前往省城求学的旅程。不过这一次,跟他同行的除了历诚容和肖鹏之外,还有郭守业家俩闺女,郭凤英跟郭凤霞。郭守业两口子工作都忙,再者之前都说好了让闺女跟着许世彦去省城就行。所以郭守业夫妻直接撒手不管,让闺女跟着许世彦走。五个人一起走,路上互相有个照顾。虽然外头依旧不平静,许世彦一行倒还顺利。九号上午到了省城,许世彦跟着郭凤霞去了银行学校,跑前跑后的帮着办了入学手续。一切安顿妥当,许世彦又扔给了郭凤霞一百块钱,这才急匆匆坐车返回农大校园。他们这一批多数都是干部,而且多数都是农业口的。这大秋天的正忙,好多人手里工作放不下,所以返校也是稀稀拉拉。许世彦回来之后发现,同宿舍的还有人没回来,其他宿舍也是一样。趁着还没开课,许世彦赶紧把他带回来的样品,送去了医科大检验科去做检验。接着,又去看望了楚老,跟楚老说起来药方的事情。“嗯,已经有人联系我了,问我还有啥要求不?我说了,就一个要求,别让方子埋没了就行。不光是这两份方子,我希望,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所有好东西,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楚老听了许世彦的话之后,笑道。“来来,看看我最近写的文章。之前你不是跟我提起来什么专利保护啥的么?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所以我打算联合国内一些中医药方面的权威专家,共同发声,要重视我们祖国的中医药文化。这是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瑰宝,不能在现代反而没落了。”楚老兴致勃勃的拿着一叠文稿,递给许世彦。许世彦刚拿起来文稿一看,上面写着作者是楚瑄淮、许世彦,当时一愣。“师父,您这是做什么?这是你写的文章,怎么能把我的名字放上去啊?”这不开玩笑么?许世彦一个种棒槌的,咋还跑到医学论文上头成了第二作者了?“你仔细看看就知道了,按说,这文章让你当第一作者也不过分。不过是我的名头在那儿,用我的名义去发表,效果会好点儿。”楚老摆摆手,让许世彦仔细看。许世彦往下读,越读就越觉得熟悉,好像这里有一部分是他跟楚老以前聊天的内容啊。许世彦好歹也是个重生的,尤其是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啥某音啊、某手啊,各种公众号啥的,多少也是接触过。那个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医在国内的没落,以及在国外的兴起。甚至某些国家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两百多个古方,注册为他们的专利,改成汉方。人家拿着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把药卖到世界各地。可咱的药呢?国人不重视,根本没人去申请这些专利保护。最终导致,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药,却无法在国外销售,因为咱们没有专利。这特娘的叫个什么事儿?许世彦在省城读书这一年,每到周日都来看楚老,跟老人家聊天。有时候就会聊到这方面。楚老都记在心里了,最近整理出来,写了一篇文章打算发表。“我都这个岁数了,也不怕得罪人,该说的我必须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中医西医之分,更没有什么西医比中医更科学的说法。科学,也绝不代表绝对的正确和唯一。”楚老神色肃穆、目光坚定,字字铿锵有力。这是一位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从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古稀老人,在经历了迷茫、求索、学习、反思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面对这繁华纷扰的世界,老人用自己的经历,用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给世人的一个解答。“师父,这个文章还是把我的名字抹掉吧,我真的不适合出现在这上面。”许世彦觉得,这篇文章的厚重感,来源于楚老一生的经历。虽然有自己那些半吊子言论的影响,但整体上,还是楚老自己的思想。这个,他出现在上面确实不合适,让别人看见了,还不得以为,楚老这是在给徒弟铺路之类?若是许世彦真学医也就罢了,不管是为了学历还是职称,当老师的带一带学生也无可厚非。可他没学医,没那个真才实学,又何必跑去占这么个署名呢?这玩意儿,他实在是心虚。楚老瞅了许世彦两眼,忍不住就笑了起来。“你啊,从来都是这样,谨慎过了头。咋地,怕我得罪了人,再牵连你?”吓得许世彦赶紧摆手,“不不不,不是那么回事儿。这要是真得罪人的话,不用师父说,我第一个冲上去。关键,师父你这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自认无才无德,当不起。”如果,楚老的文章真的能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从而改变了某些方面。不说别的,要是真有人能受到启发,先把咱老祖宗留下这些医书药方赶紧都去注册了专利,将来绝对够某些小国喝一壶了。这真的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只有楚老才够资格,许世彦这样的,消停呆着吧。楚老闻言只笑了笑,也没说什么,把文稿收回去,妥善保存起来。“对了,那个,之前咱们说的那个功能性饮料,做出来了没有?”楚老也很关心一参场的新产品研发,在他看来,这是不错的路子。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力量,将原材料提供者转变为加工者,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走的更长远。说起这个,许世彦可就来精神了,跟楚老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楚老听的津津有味,是不是点头表示赞许。“不错,真挺不错的。世彦啊,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出去走走,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我感觉你们参场,目前来说在相关方面,还是有欠缺。”“是,是,这个是必然的。不过我估计我这级别不够,等回去跟我们书记提一下,看看有没有机会吧。”对此,许世彦倒是挺赞同的。我们自信,但不盲目自大,知道自己的长处,更清楚自己的短处。努力跟外国人学习,就是为了弥补我们的短处,而不是抹去我们的长处。第四百五十七章 微生物复合肥许世彦要上课,还要负责《人参栽培新技术》这本书的编写,这下子,更忙了。每天除了上课吃饭,多数时间都是泡在图书馆,要不然就是在宿舍里奋笔疾书。同宿舍的几个人都是邻县的,虽然不如抚松种植人参这么多,这么出名,但也有种植,大家也都懂。所以大家对许世彦要写的东西也很感兴趣,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后来不知道咋回事,连他们的导师也知道了。还专门找许世彦过去,特别关心这本书的编写进程,说是等文稿出来,先给学校这边看看。对此,许世彦也没反对,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本就该集思广益。农大这些教授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得到他们的指正和意见,不论是对这本书还是对许世彦,好处太多了。正好借着机会,许世彦提出了人参生物复合肥、生物技术叶面肥的设想。“老师,这是我的一点想法,就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比如5406菌种等。再配上复合氨基酸、有机物主料、辅料等,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堆制,应该可以比之前的参地用肥效果更好。”这个,是许世彦在农大读书后,翻阅了无数相关书籍,查证各类文献,提出的一个想法。之前,许世彦发明的参地用饼肥,已经获得了相关的技术鉴定。前几天参场那边来电话报喜,说是今年一参场参地产量喜获大丰收,比去年的单产提高百分之三十还多。今年一参场起参的参地,就是底肥加施肥的形式,所以参地产量大幅度提高。县里管书记也特地给许世彦打了电话,说今年各处参地产量都不错,参地用肥成果喜人。最离谱的是,苏安瑛打电话来说,养殖场那边的鹿粪,都成了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