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 第83章(1 / 2)

就在调查部全力查询红门与华国运动这两个组织与华大事件的关联时,苏葵已经完成了她为十周年庆典视频写的解说稿件,并且附带上了翻译版本。

很快,制片厂就开会对她的稿件进行了审核,他们主要负责中文稿件的审核,弗洛朗亲自出席会议,负责她的法语版本的审核。

本来这事用不着他出场,本来这场会议苏葵也不应该参加。

但弗洛朗愿意为了苏葵亲力亲为,苏葵作为创作者也是他的翻译,就一同参加了会议。

这是她要过的第一关,这部分审核通过了,后续拍摄的纪录片解说任务才能一起交给她。

会议上寂静无声。

显然,这份稿件的质量出乎他们的意料。

大家之前已经了解过苏葵这个人,知道她以前从来没有写过解说词,可以说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如果不是她知名作家的身份以及弗洛朗对她的大力推崇,恐怕这事根本落不到她身上。

好在这段时间她表现出了刻苦努力的态度,几乎每天都待在制片厂这里学习,遇到任何不懂的也虚心请教,大家对她还是寄予厚望。

她现在拿出的成绩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厚望,但就是这样才震住了几人。

现在就有一位电影制片厂的编辑问道∶&ot;苏葵同志,你以前真的没有写过纪录片的解说词吗?&ot;&ot;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并不比创作小说简单。

-份好的解说词,应当做到具体形象准确,并兼有叙事、抒情表意以及提炼升华等功能,并且还能与画面要素配合,达到声音与画面感的统一。

可以说这同样是一个技术量不低的工作,一般都是由专人写作,他们制片厂就有几位编辑从事这个工作,都是厂里的老资格了。

刚才那发出疑问的就是其中一位,不怪他发出惊叹,实在是因为这份解说词完全不像一个新手写侈

无论是从语言叙述还是文体结构或是情感表达,她都几乎做到了完美,就是他以最严苛的目光来挑,也找不出自己能够修改的地方。

纪录片他们已经看过无数遍,凭借这份解说词,脑海里甚至马上就有了画面。要不是知道是苏葵写的,恐怕都要以为是哪一位老资格写的了。

丘良等人也是从事这个行业良久,非常清楚这样的水平代表什么,同样是好奇地看向苏葵。

听她只是谦虚道∶&ot;是的,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写,这段时间几位老师教了我很多。&ot;

听到苏葵的话几人都沉默了。也就是说,这份水平不俗的解说词真的是她这位&ot;新手&ot;写的。

其实苏葵说得没错,这确实是她在这里第一次解说词。只是没有告诉他们,远在另一个时空,她已经不知道参与过多少次这样的创作活动,看过不知道多少同类型的纪录片解说了。

&ot;苏葵同志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这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好同志。&ot;看到大家都在惊叹中回不过神,丘良倒是很快接受了过来,笑道,&ot;何况苏葵同志在这样的年纪成为知名作家,在文字上面有天赋也是正常的。&ot;

是啊,第一次写就能达到他们创作多年的的水平,还能写出自己的风格,这不是天赋是什么?

何况她确实认真刻苦,这里大部分人她都向他们请教过。天赋加努力,她再做出什么出人预料的成绩好像都是正常的……吧?

很快,大家就说服了自己。

&ot;也是,苏葵同志年纪轻轻就协加入了作协,这份写作功底确实是值得肯定的。&ot;

&ot;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学成这个水平,让我们在座所有人都自愧不如了。&ot;

听到大家从惊叹改为夸奖的话,苏葵没有骄傲,反而摇头道∶&ot;几位老师太谦虚了,如果没有老师们对我的指点,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ot;

她当初所学的一切也是前人留下,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指点,从这方面说,她的话确实没错。

难得她有这样的成绩还不骄不躁,丘良几人脸上都是和善的笑意。

&ot;对于苏葵同志的这份解说稿件,大家都有什么意见?&ot;

这才是今天的正题。

&ot;我没有任何意见。&ot;方才那位编辑第一个发言,之前他或许对苏葵还有些不放心,现在是完全肯定了她的水平。

也有人开玩笑道∶&ot;书记,这样的水准,我是提不出意见来的。&ot;

纪录片总导演也代表制作团队发声∶&ot;我们没有什么意见,后续的纪录片解说创作到时可以一并交给苏葵同志。&ot;

道道声音响起,全部为她点头。

这一次,不再是空口白话打包票,苏葵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平,拿到了制片厂所有领导干事的同意票。

中文版本没有问题,但法语版本还要参考弗洛朗公司的意见。

此刻,他正在听苏葵为他翻译刚才几人的话。

丘良问他∶&ot;弗洛朗先生,您对法语版本的翻译有什么意见吗?&ot;

他将手里的稿件顺手递给旁边的人,,脸上明显是满意∶&ot;我完全信任苏的翻译水平,显然,她的文学写作水平也一样让人惊叹,不是吗?&ot;

当初就是他大力推崇苏葵的文学和翻译水平。在看过她翻译的《小草青青》之后,他对苏葵的信心更足,现在这份翻译稿件的出现,更是让这种信任达到了顶峰。

显然对面的反应让他心情更加愉快,他当初是对的,他的眼光一如既往的好。

于是,两方终于就此事达成了统一,会议正式决定,由苏葵同志担任纪录片的解说以及法语的翻译工作。

弗洛朗身为公司最高决策人,不可能在华国待太久。他提出,希望制片厂这边能先出一部分样片,他要先带回国内,至于后续的拍摄,他会找团队跟进。他们并不着急拍摄,反而叮嘱一定要注意质量。

纪录片尚未拍摄完毕,目前只有前半部分,是十周年庆典以及十大建筑的摄影,也是苏葵这次解说的主体。

就这半部分来说的话,确实什么都齐全,他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制片厂同意了。

于是,在这部分解说词创作完毕后,苏葵依旧没能离开。

本来写解说词的真正解说的并不会是同一人,一般都是请播音员来担任。但由于弗洛朗的要求以及制作团队对她音色的看中,苏葵一个人包揽了这部纪录片的创词、解说、法语翻译,法语解说工作。

这并不是一个小工程,好在同一人包揽并不是没有好处。毕竟是自己写的,她完全能够理解自己的创作。在什么地方配合什么样的情感,创作者对纪录片的认知和理解都能够通过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

更不用说她对画面意境的营造更是完美配合,还会在合适的地方适当补充细节,加深观看者的印象。针对这一场庆典,她深入阐发了画面的总体意象,情感融入画面,为这样一部热情高昂的记录片再次注入了崭新的生机。

看到效果以后,制片团队非常满意,纪录片的总导演何川就对丘良笑道∶&ot;大概只有这个创作者本人才能把自己想要的感情抒发出来吧。&ot;

确实如苏葵所说,解说词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能够将解说与画面完美契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他对苏葵是非常满意了。

不仅是解说词,他们还要在纪录片中加入适当的插曲,苏葵也参与了几次研讨会议,现在她也是重要成员,制片团队非常重视她的意见。

这部纪录片意义重大,制片厂为它投入了重大心血。整日加班加点,硬是赶在华国的新年之前将这半部分纪录片制作完成。

苏葵也一直留在这里,等到他们可以把这部分样片交给弗洛朗公司的时候,离华国的新年也就三天时间了。

就是弗洛朗也不得不为这样的效率惊叹,夸赞他们是勤劳的民族。并且承诺,他已经通知了公司的人,很快就有团队过来与他们商讨下半部分的拍摄,至于他承诺的摄影器材,也会一并送到。

而这部分样片,他们会带回国内,在修复以后尝试为它造势,他和华国一样,期待这部纪录片能有好的成绩。

丘良与他真诚地握手∶&ot;弗洛朗先生,您的诚意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希望您回国后一切顺利。&ot;

而苏葵则是主动告诉他∶&ot;弗洛朗先生,如果是为纪录片造势的话,我或许有一些想法。&ot;

他抬眼看苏葵,眼里全是兴趣。

苏葵的办法很简单,首先,让他先剪辑一版预告片,可以放在他们的院线免费投放。

预告片不能太长,但必须要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才能吸引目光。

其次,请他在营销上面下功夫。

&ot;苏,我想你是说宣传?&ot;

苏葵笑了笑∶&ot;是,您确实可以这样理解。&ot;

目前,网络媒体尚未存在,报刊电台就是大众媒体,在这上面为宣传造势,是最快的方法。

并且不同于华国电视机生产才刚刚起步,甚至去年才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目前法国还是拥有一部分电视用户。这部分也应该利用起来,将预告片一并投入电视节目播放中。

&ot;苏,我忽然有些不想离开了。&ot;

苏葵的话硬是让已经快要踏上飞机的弗洛朗止住了脚步,甚至有了再留两天的冲动。

好在苏葵知道他是开玩笑,并且善解人意地给了他一份资料∶&ot;弗洛朗先生,我已经将所有想法整理在这里,希望能对您有帮助。&ot;

这何止是有帮助,作为一名电影公司的决策人,他太知道这些新奇的想法意味着什么了。

并且还不止,看得出他或者说他父亲对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兴趣,苏葵甚至将他这段时间一直爱不释手的《小草青青》翻译手稿送给了他。

&ot;请您代我向老弗洛朗先生问好,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跟他交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