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达也问∶&ot;是你?&ot;
《清河乡之变》目前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纷争,除了参加典礼,几人当然也关注到了这段时间华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事情。
几乎是每一份关于文学的报刊上都在为这部作品争论,徐奚年甚至在上面不仅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样大的事情,他们当然不会错过,作品他们都是看了的。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部引起了巨大纷争的小说竟然是眼前这个年纪小小的人写出来的。
&ot;看来几位都看了这位小同志的作品了?&ot;徐奚年笑道,&ot;怎么样,你们认为她有没有水平能上台作报告?&ot;
作品当然是看过的,甚至当时他们还说,一段时间没有关注大陆的作品,倒没想到他们竟然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格。
当然,他们对这种风格都是欣赏的,港城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对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更强。
连怀国笑道∶&ot;作品当然是看过,却不知道作者就在眼前。不过苏葵同志的写作我是非常欣赏的。&ot;
谢剑侠还对苏葵笑道∶&ot;苏葵同志,能创作出这样轰动全国的作品,我们该向你学习才是。
两人都是创作多年的大家,态度谦和,并没有因为认为作者年纪小就看轻,相反,他们更加欣赏苏葵这样的年轻人。
苏葵同样谦和笑道∶&ot;连先生,谢先生,说起文学创作,您二位才是大家,应该是我向你们学习才对。&ot;
说起来,她是认识这两人的,不是在现在,而是在以前。
由于特殊的背景,现今华国内地文学的作品基本是趋于政治化。乡村小说,革命小说等成为主流,通俗文学并没有发展的空间。
但正如苏葵所说,大家并不是失去了对娱乐的追求,这种需求是迫切存在的。
几位原本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之前因为各种原因移居港城,由于那里特殊的环境,通俗小说得到巨大的繁荣,甚至成为几十年后的经典。
创作通俗小说的几位作家随着他们的作品纷纷扬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两位。两人当年都是大陆移居过去的,对祖国的文化感情很深。
他们分别以&ot;怀国&ot;和&ot;剑侠&ot;的笔名在报刊上创作小说,尤其以武侠小说最为出名,影响力从港城延续到大陆,甚至在东南亚等国家也受到巨大的欢迎。
几十年来,他们的作品不断被传播改编。可以说影响力遍布整个华人地区,后世的人基本没有不知道的。
听了她的话,两人都笑了。
难得遇见一个年龄这么小的同行,连怀国起了交流的心思,问道∶&ot;小同志,我之前看了你的作品,发现其中带有很多通俗文学的影子,你写作的时候是怎么考虑到这个方向的?&ot;
这才是他当初欣赏这部作品的地方,他能在作品中看到许多通俗的文学存在的影子,却巧妙地和目前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很是奇特。
苏葵道∶&ot;我创作的这部作品其实是想要通过一种让人愉悦的方式,让大家能在里面得到一些启发,倒没有刻意考虑过将通俗文口口用其中。&ot;
连怀国没有因为她的直言而批评她的写作方式,反而夸道∶作品能让读者感到愉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ot;
却听苏葵说道∶&ot;其实在让读者愉悦方面,我更加欣赏您二位的作品。&ot;
谢剑侠笑了笑∶&ot;你还知道我们的作品?&ot;
&ot;略有一些了解。&ot;
徐奚年这时道∶&ot;你们不认识这位小同志,这位小同志却是认识你们。&ot;
徐奚年想起第一次在火车上遇见苏葵,和她交谈的时候,就和苏葵谈到了之前移居港城的几位作家,其中就有这两位。
当时苏葵就和他聊起过他们的作品。徐奚年当然认识这两位,知道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大陆不同。见苏葵拿他们来举例,佐证通俗存在的必要性,当时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人一听都来了兴趣,问起苏葵对他们作品的看法。
徐志达从之前确认了苏葵的身份后就再也没有开过口,依旧是严肃认真的样子。但徐奚年却看得出来,苏葵说话他都在认真听。
虽说苏葵是来自荐的,而自荐的人仿佛很难打动,但苏葵同样没有着急,知道事情其实正在进行中。
她跟两位先生说起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ot;连先生,您的作品是基于历史上的题材来创作,将故事融入进历史的厚重中,比如您写的第-部小说《十年大明》……&ot;
&ot;至于谢先生,您的作品完全和您的名字相同,充满了一种侠气。&ot;苏葵笑道,&ot;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您作品里,不管是《天刀》《四极》还是《惊鸿剑》,里面的主人公不管是什么个性,什么身份,始终都存在着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ot;
苏葵对他们的作品可谓是如数家珍,只是后来他们的创作并没有被引进,她知道的只是在他们在离开大陆前创作的作品。
但即便是如此,也足够两人惊叹了。
然而还不止,苏葵甚至道∶&ot;这些作品中,有祖国厚重的历史,有传统侠义精神的再现,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两位对故土的情怀。&ot;
她叹道∶&ot;故土难离,我想您二位现在的作品也是同样充满了这种深重的家国情怀吧。&ot;
一番话说完,两人都有些怔住。过去创作的作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从前那些创作的确蕴含了他们深刻的情感然而他们是看着通俗说从衰落走向绝迹的直到换了一个地方才看到它重新有了生命力。
经过这些年的衰落,原以为或许再没有人能记得,没想到竟然会有人能他们以前的作品全部说出,并且还给了他们那样高的赞扬,甚至-—看到了他们内心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
两人心中不是不震撼的,甚至被引出了那种深藏在心中的惆怅。
&ot;苏葵同志啊—&ot;连怀国叹息。
谢剑侠脸上也有些怀念之色,仿佛想起了当年父亲为自己取&ot;剑侠&ot;这个名字时对书中江湖义气的向往,而他也确实带着这个名字刻画出了一—幅幅传统武侠文化中的爱恨情仇,刀剑光影。
他也叹道∶&ot;你说的没错,无论我们去到哪里,创作了多少部作品,里面的情感都是不会改变的。&ot;
这些年他们在港城创作了无数了小说,始终不变的就是保留这种情感。
两人看着苏葵,眼光里满是慈爱。
想起这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的争论,连怀国甚至安慰她道∶&ot;苏葵同志,不必要把那些批评放在心上。就像你说的那样,作品最有价值的不是任何创作方式,而是其中蕴含的情感。&ot;
谢剑侠对她笑道∶&ot;你能创作出受人喜爱的作品,这就是作品最大的价值。&ot;
是的,他们在苏葵的作品中,同样也看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
此时此刻,他们是真正把苏葵这个小同志当作忘年知音了。
徐奚年却笑着说道∶&ot;苏葵同志,说完这两位先生的作品,是不是也该说一说这位徐先生的作品了?&ot;
几人都看向苏葵。
火
蒋美琴没想到那天过后居然还能看见那个女孩。
谭惟伦他们也受邀参与了这次交流会,她与谭惟伦到的时候,就看见那天当翻译的那个女孩正站在几位作家身边,几人仿佛相谈甚欢。
&ot;美琴,你在看什么?&ot;
蒋美琴道∶&ot;这不是作家交流会吗,那个女孩怎么会出现在这里?&ot;
整个会场,苏葵是这里面最年轻的面孔。
然而一说完她就后悔了,因为她看见谭惟伦看向那边,眼里露出了惊叹的目光。
他道∶&ot;也许是跟着老师来的。你见过她?&ot;
蒋美琴跟他这么久,怎么会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当即心里就不舒服起来。可谭惟伦的性子她又不是第一天知道,当下也只能压下那点心思,说道∶&ot;只是见过一面,那天我看见她在给个外国人当翻译。&ot;
蒋美琴没说她们去求药的事情,谭惟伦也不关心,只是说道∶&ot;翻译么……&ot;
蒋美琴心里又开始翻滚起来。
最重要的是,除了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她还确实觉得这个女孩有些眼熟,只是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
她拧着眉∶&ot;也不知道一个翻译怎么来了这里,这里也没有外国人。&ot;
谭惟伦听见了她话语里的些许不平,只是笑笑∶&ot;我们过去就知道了。&ot;
&ot;正好,我也有事情要跟徐志达先生谈。&ot;
蒋美琴根本拦不住也不敢拦他。
这边,徐奚年正笑眯眯地等着苏葵开口,他让苏葵来自荐,可就是看准了她在作品评价方面有着超高的天赋。
他们作协里面哪一个不是知名作家,水平高超,这个小同志不也能精准地评价吗?甚至有好几位还有了大的收获,他是完全相信苏葵的能力的。
连怀国和谢剑侠两人同样很有兴趣,想知道这个小同志还能有多少惊喜。
徐志达也好像等着她开口。
&ot;徐先生的作品么……&ot;见大家都看着她,苏葵没有像之前那样发表长篇大论,反而是歉意地说道,&ot;可惜我对徐先生的作品却是不熟。&ot;
徐奚年惊讶地看着她。
怎么可能?这世界上还有苏葵不熟悉的作家?这话当然是开玩笑,却表达了他真实的疑惑。
在他看来,苏葵此人可谓是博古通今,古今中外作家只要是能流传到大陆来的,她几乎全部知晓。
而现在她竟然说不熟?
苏葵真的不熟吗?
显然不是。
她笑了笑,正要说话,却见到有两人走了过来。
&ot;徐先生。几位先生也在。&ot;他风度翩翩,先向几位打招呼,然后将目光转向苏葵∶&ot;这位小姐是?&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