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周年庆典在即,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华国京城。届时,各国领导政要、国际协会代表、各国贸易、文化代表团,数以千计的外宾都将受邀前来观礼。
为接待人数众多的外宾,外交部准备在京城的几个高校选拔一些懂外语的学生,作为翻译和接待。
这个任务被下发给了京城几大高校。
接待任务事关重大,外交部提出提出要对参与人员进行三轮选拔。
首先由高校外语系推荐名单,再由名单上的个人向外交部提交个人资料,,综合考虑后进入最后一轮,当面考察综合素质,择优选取。
通过以后再进行一轮接待培训。
其实和以前的笔试面试差不离,但要求确实更高。
由于选拔要求严格,大部分学校都是推荐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外语水平优秀。唯有苏葵是因为能力出众,被破格提在了名单上。
京大当然不止推荐了一个人,但所有人中,只有苏葵是刚刚才踏入大学校门。
他们系里也听说了这件事,而因为已经免修,苏葵现在每天基本都在图书馆,常常一坐就是天,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只有她的室友几个才能在吃饭和闭馆后看见她。
苏葵这个同学,从一开始给她们的震惊就太多了,导致大家都觉得这人特别有距离感。那种距离感不是同龄人之间的不亲近,而是就好像学生面对老师一样,即便苏葵表现得再和善,她们也不敢跟她打闹。
但她们还是很关心这件事的。
趁着晚上苏葵回来,胡芳准备问一下,但看见苏葵回来后仍然坐在那里写个不停,她又有点不敢打扰她,同时心里也生出敬佩来,她已经这么强了,竟然还这么努力。
能考上京大的都是优秀的人才,看到苏葵这样,不管是谁,都生出了必须努力的感觉。所以一旦苏葵回来,宿舍里的学习氛围马上就会再提一个档次。
这会儿所有人都坐在宿舍中间的一个大长桌上一起学习,看书的做题的默背单词的,还有个时不时就要关注苏葵一眼的。
等苏葵合上自己做的笔记,胡芳才开口∶&ot;苏葵,我听老师说,系里推荐了你去参与外交部的考核?&ot;
苏葵点头∶&ot;对。&ot;
几个人都看着她,其实只要有一个人开口了,其他人也敢开口了,纷纷好奇地问起这件事来。
&ot;要是选上了到时候你是不是就能见到外国人了?&ot;
&ot;我以前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也不知道有哪些国家的人要来。&ot;
苏葵的脾气其实是非常好的,她习惯安静,但也不讨厌这种氛围。
她笑道∶&ot;我们学校里不就有留学生吗?&ot;
&ot;不一样,你这个见的都是外宾,还是给人当翻译!&ot;胡芳说着就羡慕起她来,&ot;苏葵,你真是太厉害了!&ot;
读外语的,哪个心里没盼着将来能学有所成,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就是不想的,能参与建国十周年这么重大的典礼,这是多大的荣誉!
说着说着,大家都羡慕起来,都是一起进入大学的,别人已经能被老师推荐入这样的场合了,而她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ot;我们会不会永远也没有机会…
&ot;会有的。&ot;
看着几人迷茫的眼神,苏葵温和地鼓励她们∶&ot;如今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们交流。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在机会来临时为国家更好地出一份力量。&ot;
或许是她说得太笃定,或许是她这个人有魔力,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相信了。直到许多年后,已经在各个行业做出成就的几人看着电视上那个风华依旧的她,还是能回想起今天这番话来。
这时,乔海燕忽然问道∶&ot;到时候接待的外宾,是不是都是国外的元首政要?&ot;
&ot;并不是。&ot;竟然是一直很冷淡的李玉华开口了,&ot;除了政界人士,,还有其他国家各行各业的代表团,国际协会代表,还有人单独受邀前来。&ot;
李玉华说完这句话就不说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大家都很诧异地看着她。这个消息她们都不知道,李玉华竟然知道得这么清楚?
李玉华不说话,她们纷纷问苏葵∶&ot;真有这么多人?&ot;
苏葵看了看那两个,觉得有点意思,她笑道∶&ot;确实有很多人要来,不仅是外宾,还有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到时候都会一起来京城参加典礼。&ot;
只是听着就觉得这个场面宏大,她们更加羡慕苏葵,能亲自参与这样的盛事。
不仅是同宿舍的人关心她,英语系老师同样关注她,郑云虹虽然推荐了她,但苏葵毕竟年纪小,在大场面上稳得住吗,和那些师兄师姐比她有优势吗?
郑云和听了反而没有任何担忧,笑道∶&ot;这个孩子可是厉害得很,你不要小瞧她。&ot;
想当初她敢一个人上京城来,还带着她那个外国朋友的母亲参观校园,郑云和全程陪同,看人家对她是推崇备至,所以苏葵参加考核他是完全不担心的。
苏葵当然知道自己年纪小,要想被选上,就得提供更强的优势。
于是,在名单决定后,苏葵在准备资料上花了一些时间。
首先,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份简历,按照以前习惯的那种格式,左边填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右边贴上自己的寸照,下面分门别类列举自己曾经获得过的奖项荣誉。最重要是,还要说明自己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接待活动,并且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随简历一起提交的,就是各种奖状和免修的成绩单,甚至还有报纸上关于她的报道。
可以说,准备充分。
京城,外交部街30号。
这里是现在外交部的地址。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建国十周年庆祝,京城地区更是动员全体,干事群众一起出动,为十周年典礼提供贡献全部的力量,提供最好的环境。
自从招人的任务被下发,各高校高度重视,短短一天时间,就为他们提交了上百份名单。
今天,名单上推荐的人已经将各种材料提交了上来。
办公厅总务司,几位干事正在筛选这些材料,这一轮考察,他们要从中选出一半优秀的人才来,再进行下一轮面谈。
&ot;京城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四年级学生,在校成绩优异,口语水平强,曾经和苏联专家上过课
&ot;京城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生,专业成绩每年第一
-
一份份材料从他们手里拿起,或是放在一边,或是重新放回。
毕竟是京城的大学,底蕴深厚,老师们负责,推荐的都是优秀的学生,他们已经留下了不少份材料。
直到一位干事打开一份材料发出&ot;咦&ot;一声。
&ot;怎么了?&ot;
他打开装着材料的袋子,最上面是这位同学的介绍,然而却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简略,而是类似于一张表,上面分门别类地列举了她的详细信息,甚至还贴有一张寸照?
-眼看过去,整齐清晰,十分抓人眼球。
他不由得念出来∶&ot;姓名∶苏葵,就读学校∶京城大学英语系,一年级……&ot;
他的声音顿住∶&ot;-年级生?&ot;
有两人听见他说话,都走过来看,同样先是被那张简洁明朗的介绍吸引了。
再一看,竟然真的是大一年级。
&ot;刚进学校的学生怎么会推到我们这儿来?&ot;
&ot;难道放错了?n
他们还在问,刚才那位干事已经看到下面∶&ot;我想,我知道是为什么了。&ot;
他把苏葵的简历递过去∶&ot;你们看这个学生的成绩。&ot;
两人都往下看去。
除却个人信息,她还有语言技能栏,上面写着∶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
&ot;这么多种语言?她真的会?&ot;
几人惊讶。
如今国内的外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不小成就,但受限于时代,现在会外语的,不,应该说精通外语的人才确实不多,就是他们部里,也没几个人能同时精通多门语言。
再往下看去,是满满的荣誉奖项栏。
【以高考第一的成绩考入京城大学英语系,申请免修并且已经通过。】
&ot;从开学就免修?还通过了?&ot;
几人互相对视,和这个消息比,感觉高考第一都没这惊悚。
【获得教育部表彰称号&ot;教育模范&ot;】【【两篇文章发表在《文学周刊》】
【出版《小草青青》《清河乡之变》两部文学作品】
这上面的荣誉一个比一个吓人,一个才刚刚大一的学生,竟然做了这么多事!
然而还不止,他们一看,最下面还有实践经历。
【参与威尔顿贸易公司来华进口一事翻译】
【陪同法国萨拉女士参观讲解京城大学和钓鱼台国宾馆】
几人都愣住了,其中一人说∶&ot;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ot;
正说着,一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他笑道∶&ot;大家审核得怎么样了?&ot;
&ot;魏司长。&ot;那位干事说,&ot;我们审核到一位大一年级的学生的材料,她的成绩特别优秀。
&ot;哦?大一的学生?才刚开学成绩就特别优秀?&ot;魏华林来了兴趣,&ot;让我看看。&ot;
干事把材料递给他。
魏华林一看这简介就先赞道∶&ot;这位同学有巧思。&ot;